洛陽導游詞(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專門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游人員,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我們引導游覽時使用的講解詞。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洛陽導游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洛陽導游詞 1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
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很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中國最早的一座寺院:白馬寺,以及中國四大石窟之首的――龍門石窟還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關林也在洛陽。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也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也是首屈一指。
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還有全國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以及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說到洛陽呢不得不講的.就是洛陽三寶:這第一寶呢就是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參觀一下。
這第二寶呢就是洛陽水席,洛陽人對于水席,有著深厚感情。它不僅是盛大宴會中倍受歡迎的席面,就是平時民間婚喪嫁娶、誕辰喜慶等禮儀場合,人們也慣用水席招待至友親朋。
當地人還把水席看成是各種宴席中的上席,以此來款待遠方來客。大家有機會的話不妨品嘗一下。
洛陽水席的名稱的由來,一是水席多以湯湯水水為主,二是指行云流水般的上菜順序。全席共有二十四道菜,先上八個涼菜(四葷四素),接著上十六個熱菜,其中除四個壓桌菜外,其它十二個菜,每三個味道近似的為一組,每組各有道大菜領頭,并帶兩個小菜,叫“帶子上朝”,作為配菜或調味菜。
吃完一道,再上另一道,如行云流水。唐時袁天罡看出武則天將稱帝,因天機不可泄露,就發明這二十四道菜,預示武氏一生。初名武后宴,宋后改為洛陽宴席,老百姓稱“官場兒”。旅游業發展以來,人們稱其為“洛陽水席”。
洛陽導游詞 2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的。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于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巖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于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巖石相比,有著宜于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約占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巖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洛陽導游詞 3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筑——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里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后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后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于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于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于順利砌成。但是由于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后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筑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后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接著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于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筑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于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復,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洛陽導游詞 4
既然大家今天初次來洛陽旅游,我就給大家講講洛陽的具體情況吧,讓大家先有一個簡要的了解吧。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為古代城區在洛水之陽而得名洛陽。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險固的地理形勢和位置,使洛陽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考古發掘和大量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那今天,小王就用9句話來為大家講解下洛陽。
一城之下皆為寶:大家都知道,在中國西北部有一個城市叫做西安,他是中國地面文物最為豐富的一個城市,而在中國之“中”的洛陽,則是中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城市。洛陽雄踞黃河中游,地處中華腹地,西依秦嶺,東臨嵩岳,南控伏牛,北依太行,洛-伊-廛-澗四條水流蜿蜒城內,險要的地理位置使得這里自古就成為“帝王州”從夏的建立到后晉,洛陽成就了13個王朝的興衰,82位帝王的霸業,1529年的輝煌建都史。歷史的迭經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完成,多少城池的興盛與落寞,都被洛陽豐富的地下文物所見證,洛陽單就出土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貿易-天文-歷法-祭祀-樂理-藥理的碑刻墓志就有4000多方,從漢代到民國,歷朝歷代,各個時期的都有,可謂是一部石刻“二十五史”,有人贊嘆,僅這些碑刻墓志,就可以建成一座世界僅有的中國藝術館。風格別致,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墓博物館和近年來發掘建立的東周王城車馬坑,更是歷史長河中從世俗到帝王生活的現實寫照。洛陽1520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些也只不過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其余的數不盡的遺址-古墓-石刻等有待發掘的文物更是猶如灑落的雨水,與這片土地融合在我們的生活中,使得我們腳下所走的這片土地更為深沉和厚重。
二水出自洛陽城:北方地區向來缺水,但是洛陽的二水卻聞名于世,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第一水就是我們所鐘愛的——酒,“把酒紅塵度歡時,千杯萬盞輪回間”問梟雄,看市井,為男子,誰不對酒有著一種情結,而洛陽地區的汝陽,正是被人稱為“酒祖”杜康發跡的地方,甘醇的杜康酒被周王室嘉封為“仙酒”,讓劉伶醉了三年,更讓中外賓客在口中回味著“酒祖”的妙手釀制的“仙酒”,講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及另外一水,中國人就餐習慣中,“無酒不成席”,與杜康酒相伴的洛陽水席宴更是洛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說當年女皇武則天創立武周王朝,重臣袁天堽算出女皇執政,將會在唐-永隆年至唐-神龍年起落24年時間,為了暗示女皇武則天“維政者善”,便命令御廚制成了此宴,這道筵席以武則天的把大喜好:服-禮-韜-欲-藝-文-禪-政,為主題制成8種葷素不同的涼菜,又以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為主題制成16道熱菜,更采用帶子上朝,以“粥”換唐等上菜順序,行云流水一樣的上菜方式,銜接筵
席空缺。它不但是現在中國傳統筵席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以其獨特的上菜方式成為豫式菜肴的鰲頭,不但豐富了洛陽人的飲食口味,也更成為了洛陽人款待來自各地貴賓和游客的首選!
三土產自邙山頭:水土,水土,講過了水就要回頭看看洛陽的土了,剛才小王說了這三土產自邙山頭,第一土就是我們熟知的“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牡丹始于隋,勝于唐,甲天下于宋,縱觀古今花譜,佳麗360多種,牡丹由于其花色花型雍容華貴,被世人稱為“花中之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是對當時賞花勝景的真實寫照,而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記載“洛陽地脈花最宜,尤為牡丹天下奇”更是對洛陽的氣候地質的一種贊嘆,洛陽邙山為于黃河岸邊,更是黃土高坡的余脈,土質不干不燥,潮濕有度,適宜種植,山上原住居民歷代多以種植牡丹為生,直到現在山上仍有洛陽牡丹園-國花園-中國牡丹基因庫三大牡丹園和多處牡丹苗圃,隨著科技的發展,牡丹也正以“花開花落隨人意,春去秋來不相關”的姿態成為了洛陽的美學徽章。另一土就是當年曾貴為國禮的唐三彩了!洛陽邙山的南石村盛產高嶺土和瓷土,這是制作陶器和磁器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洛陽人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兩步鍛燒,滴采點釉的人為手段結合自然流動的物理變化和化學原理,創造出來了唐三彩扣之有甕罄聲,兼具磁的開片和陶的堅實等特點(唐三彩以黃-綠-白為主色調),這最后一土也是最具民間特色的一土還是-------洛陽鏟,“生于蘇杭,葬于北邙”,在邙山這無“臥牛之地”擁有著數不清的古墓葬群落,由民間盜墓工具所演變過來的洛陽鏟,不單單是考古者的好工具,更為洛陽發掘除了大量的古墓葬群落,從而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以收藏古墓葬為主題的古墓博物館,大大小小的鏟子將一個個深埋在地下的歷史展現在世人的眼前,與此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個震驚世界的傳奇!
四方入拱道理均:洛陽在河南省的西部,伊洛盆底北緣,自古就有“和山控戴,型勝甲于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以這里為點,以河南為中心,北至白山黑水,南到兩廣海南,西至天山腳下,東抵東海之濱,大都要跨越三四個省,若以省會鄭州和洛陽為軸心,北距京津唐,南下珠江三角洲,西入關中平原,東至寧滬杭等經濟發達區,其直線距離基本上都在1000公里左右,而且隨著全省的高速公路網的開通,洛陽由將會恢復到當年東至倭國(日本),西至大秦(古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南達交趾(越南),北至漠北(瀚海沙漠群、貝加爾湖及外蒙古),絲綢之路國際大都會的顯赫地位,因此又有人說洛陽之地四方入拱道理均!
五都薈洛是奇觀:指的就是在洛陽偃師到澗河一線的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序列著夏渡斟鄩-商都系亳-漢魏故城-隋唐東都城-東周王城,五大都城遺址,這些遺址展現出了中國從奴隸制王朝向封建帝制過渡的同時,更將中國的城池-園林-城市規劃藝術以不同的形態展示了出來,這是世界考古界的奇跡,其中,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更是將中國有紀年的歷史上推了1200多年!都城的出現使得洛陽城是六合之內具靈氣。所以這第六條就是六合之內具靈氣了。
六和之內具靈氣;“天下之中”的'洛陽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在漫長的歷史流程中,洛陽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或為中心之一,因此儒學-佛學-玄學-理學-道家無不與洛陽有著密切的聯系,中華文化上的主流,無一不是發源于洛陽,然后流播四方,傳于后世。自古以來洛陽就又“洛陽富才雄-洛陽出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之美譽,蘇秦-賈誼-杜甫-李賀-劉禹錫-程顥-程頤等都是洛陽人,更是有無數名人學士在洛陽寫下了千古絕唱或不朽的詩篇,《漢書》《三國志》《新唐書》《資治通鑒》《說文解字》《齊民要術》《九章算術》《水經注》《三都賦》《論衡》,等著名作品均寫于洛陽,并在洛陽問世。還有“河圖洛書”“孔子入周問禮”“洛陽紙貴”(講下洛陽紙貴的故事)等美談佳話也發生在洛陽,可以說洛陽是靈性的聚集,是中國人思古的幽情,在東西南北上下這六個方位內凝聚了中國人最為驕傲的情結!
七大古都排第一;北京、南京、杭州、西安、開封、洛陽、安陽,只有洛陽市是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有許多的重要的歷史人物也都活在此,因此宋代歷史學家司馬光說道“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市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曾經有人說“如果你想了解20年的中國,一定要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50年的中國,一定要到特區;如果你想了解近800年的中國,一定要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近3000年的中國,就一定要到西安;但是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就一定要到洛陽看看”,由這些贊頌我們可以看到洛陽在這7個古城中位居第一是當之無愧的!
八大八小十六景:是洛陽的特色,昔日城郭巍峨,宮闕壯麗,風物優美,勝跡如林的洛陽,自唐宋以來,不少文人墨客,衣冠人物,或為之謳歌,作畫,吟詩,賦文或營建別墅,家于洛陽,留連其中,為這里的風物勝跡,留下很多風雅遺事和美麗傳說,其中龍門山色-絕,馬寺鐘聲-奇,金谷春晴-麗,洛浦秋風-涼,天津曉月-明,銅駝暮雨-妙,平泉朝游-勝,邙山晚眺-美,為洛陽八大景,關林翠柏,午橋碧草,石林雪霽,伊沼荷香,東城桃李,廛壑朱櫻,西園池塘,龍池金魚,為洛陽的八小景,八大八小構筑出來了一個美麗的洛陽,也為攬勝探奇者游覽觀光洛陽過程中,提供了助興的一筆!
這最后一條就是九朝古都洛陽城,時至今日洛陽市區總面積544平方公里,下轄澗西-西工-洛龍-老城-廛河-吉利六個區,總人口630余萬,市區人口100余萬,從民國時期逐漸退出歷史輝煌的舞臺,成為近代史上中國著名的工業城市,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銅加工廠-洛陽浮法玻璃廠-612-613-5408-407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大企業和研究所,工業的發展使洛陽在計劃經濟時期成為了全國數一數二的工業龍頭城市,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搞活洛陽現在也同時進入了,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為依托的旅游城市,現在的洛陽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正在以建設“工業名城,旅游名城”為口號,實施“東引西進”戰略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加快發展步伐,撤銷郊區,調整區劃,拉大城市框架。市委市政府的這些舉措,大大的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這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洛陽一定會以嶄新的姿態讓世人刮目相看!
說著說著我們今天的游覽的景點也到了,大家跟著小王下車一起去領略下這洛陽牡丹甲天下的魅力吧。
洛陽導游詞 5
洛陽是一座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我國八大古都當中歷史最久遠的一個,素有“九中腹地”之稱。
洛陽是位于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兩岸,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它是由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20年以來,洛陽先后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等稱號。一直以來洛陽市都是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為主的重要旅游城市。
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那么洛陽則是這個搖籃的中心,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的王朝都先后的在此建都。據歷史文獻記載,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晉、后唐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00多年,是中國八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古都。洛陽在歷史上曾先后6次進入了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
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劃分天下為九州,并鑄造了九個大鼎。到了商周時期,九個大鼎成了傳國之寶,誰要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個大鼎。后來武王伐紂成功,想把代表權力的九鼎運到當時的國都鎬京,但是九鼎非常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了洛陽城時,無論怎么搬,大鼎都不動。周武王就想,是不是上天暗示我把都城遷到洛陽呢,于是就決定把九鼎安放在洛陽,不料周武王卻不幸病故,后來兒子周成王在叔叔周公旦的幫助下,在洛陽舉行了隆重的定鼎儀式,表明已經完成了滅商大業,取得了天下。“定鼎中原”一詞即是由此而來。現在洛陽城內的周公廟就是為了紀念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建立大業,定鼎洛陽而建的,周公廟前的路也稱為“定鼎路”。
據記載,先后曾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那么在這么多的朝代中呢?最為興盛的就是唐代了,唐朝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經濟繁榮,國力也非常的強盛,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登上皇位年齡最大的的一位皇帝在她67歲才登上皇位,年終時82歲,唐高宗時是皇后,中宗時是皇太后。中宗在位7年,后來她自立為武周皇帝,執政15年,改“唐”為“周”,史稱“武周”時期,定都洛陽。在705年退位。
武則天14歲在長安入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正五品)當時唐太宗非常的寵愛她,并賜名“武媚”,沒過多久就把她晾在了一邊,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他與唐太宗的兒子李治,也就是后來的唐高宗建立了感情,在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姑,但她一直以新皇帝唐高宗藕斷絲連,李治的皇后本來就不是武則天,是王氏,那么他為什么后來又進宮了呢?就是因為當年王氏與蕭淑妃爭寵,掙得比較厲害,王后就招武則天入宮,企圖以毒攻毒,那么后來武則天入宮之后,也確實的打敗了蕭淑妃,在入宮后的第二年就升為了昭儀,也就是二品,后來還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李弘,后來武則天對昭儀這個位置又滿意了,于是就動了當皇后的念頭。后來王皇后和蕭淑妃結成了一派,但最終還是被武則天給陷害死了。
洛陽是一個四處飄香的地方,尤其是在牡丹花會期間,滿城皆是牡丹,到處彌漫著牡丹的花香。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座美麗的城市。
洛陽導游詞 6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處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于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余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
洛陽導游詞 7
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 時間最長,跨度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旅游景點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其中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洛陽古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還有二程墓、白園、關林等一大批歷史遺跡。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歷史上先后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自古以來,這里墨客騷人云集,因此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洛陽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第一王都”,是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 “絲綢之路”起點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洛陽位于豫西山區,東臨嵩岳,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風景名勝。 北25公里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及舉世矚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與崇山峻嶺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北方千島湖的壯觀畫面。東80公理有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勝, 青山疊翠,峰巒聳峙,寺廟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范圍內,分布有國家森林公園白云山、龍峪灣、花果山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伏牛山,有欒川老君山、洛寧神靈寨、嵩縣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個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還有“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北國水鄉重度溝和陸渾水庫旅游度假區等景點。
洛陽是個古老的`城市。當你走進老城,你一定會深深地迷戀上她那質樸的氣息。她就像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在等待著你去細細品味;她更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等待著與你傾心交流。老城里最不缺的就是一座座瓦片屋頂的小樓,木刻的屋檐、窗欞,還有那古色古香的街道,仿佛都在向你講述著洛陽曾經的輝煌。 四月的洛陽城牡丹怒放,城內變成了“國色天香”的海洋。細嗅芬芳,置身花海,動人的牡丹嬌艷欲滴,讓人忍不住心生憐愛,醉入其中。龍門石窟的鬼斧神工,讓你不得不贊嘆古人技藝的出神入化,震撼人心。歷經歲月更迭的白馬寺,依然在古城中靜默如初,散發著她的光芒。在老街閑庭信步,細細品味她的與風韻,讓歷史訴說,讓時間停駐。
洛陽春季干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4月氣候溫暖,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斗艷的奇麗景象。特別是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的“牡丹花會”時,更是人頭攢動,滿城皆花。4月底-5月中,有“櫻桃節”。洛陽獨樹櫻桃,個大肉厚、味純甘美,漢、魏、晉、唐、宋,一直是朝廷貢品和宗廟祭祀的佳果。到“十里櫻桃溝”去,品美果,賞美景,至則忘返。
洛陽導游詞 8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滅陳建立隋朝,隋代歷兩帝只有短短38年,但它的功績是不容磨滅的,它結束了漢末以來長達300多年紛爭割據的局面,為唐代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隋代取消了自兩漢以來形成的舉孝廉制和九品中正制,開始進行科舉取士,適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大業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煬帝命將作大匠宇文愷修建東都洛陽城,同時,開始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大運河溝通了南北運輸,使江南富庶之地的糧食可以通過水路源源不斷的運抵東都洛陽,保證京師長安的糧食供給,也使洛陽再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樞紐,促進了洛陽的繁榮昌盛。東都洛陽城歷時一年建造完成,此后唐朝和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晉相繼以此為都,歷時300余年。唐代的洛陽與長安并稱為東西兩京,當時洛陽經濟之繁榮,文化之昌盛,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隋唐洛陽城內街道縱橫,里坊井然,三市繁華,店鋪鱗次櫛比、商賈往來如織,萬方來朝、輻輳洛陽,煌煌帝京,氣象萬千!
武周時期,東都洛陽城的規模更是達到了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盛況。隋唐洛陽城由皇城、宮城、含嘉倉城、外郭城、曜儀城、圓璧城、東城以及上陽宮城等部分構成,自北向南,以龍光門、玄武門、天堂、明堂、應天門、端門、天樞、天津橋、定鼎門大街及定鼎門,貫穿圓璧城、曜儀城、宮城、皇城、外郭城,形成城市南北軸線。外郭城西南有上陽宮,始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間,高宗晚年常居于此,武則天還政于中宗李顯后也居住于此,并駕崩于上陽宮仙居殿,唐代大詩人王建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贊頌上陽宮:“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
可見上陽宮建筑之奇、景色之秀。皇城東北角,圓璧城、曜儀城東有含嘉倉城,從發掘情況來看,整個含嘉倉應分布著口徑15米左右、深度10米左右的倉窖400余座,刻有年號的銘磚顯示,含嘉倉主要囤積著高宗、武后及玄宗時期來自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糙米、粟和小豆,由此可見,運河在漕運方面的突出作用。含嘉倉城規模之龐大,保存之完整,貯藏糧食之多,均為全國罕見。
宮城中核心區域是天堂和明堂,這兩處建筑也代表著帝國的政治核心和當時先進的建造技術,宮城正門應天門北部的明堂依《周禮》而建,是舉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所,其所在位置是隋代的乾陽殿,武后垂拱四年即公元688年,毀乾陽殿而建明堂,據史書記載,明堂高294尺,合今天80米,共有三層,上圓下方,下層四面墻壁上繪黑、白、紅、青四色,代表一年四季,中層12面,象征一年12個月,上層有大圓盤,九龍簇擁,喻義九州,圓盤頂端設高一丈的涂金鐵鳳。武后證圣元年,公元695年,僧人薛懷義縱火燒天堂而殃及明堂,旦夕之間明堂和尚未完工的天堂都焚毀殆盡。
次年再度建起,形制照舊但規模略小。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總耗銅量280噸的九州鼎被安放在明堂,由于神都洛陽處于豫州,故豫州鼎最大,高一丈八,其余各州高丈四。武則天曾命薛懷義督造夾苧干漆佛像供奉在明堂,但佛像形體巨大,僅指頭就可容十數人,明堂根本無法容納,于是武則天決定在明堂北面再造一座五層天堂用以供佛,據《資治通鑒》記載:“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天堂在建到第三層時就可以俯視明堂,根據《朝野僉載》描述:“天堂高一千尺,中有大佛高九百尺,小指中容數十人并坐。”因此,天堂的高度應在130米左右。明堂和天堂是隋唐洛陽城的標志,也是帝國的象征,展現了古代工匠杰出的建造水平。
皇城正南門端門外鑄有天樞,天樞原意是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天樞星,無論季節轉換,北斗七星斗柄如何輪轉,天樞星總會指向北極星,以此命名,喻義萬邦輻輳、萬國來朝。天樞于天冊萬歲元年即公元695年鑄成,高150尺,合今天40米左右,下方為105尺高的八棱鐵柱,由鐵山擎托,環繞有蟠龍、麒麟、獅子。頂端設騰云承露盤,盤上有四龍托舉一火珠。據《資治通鑒》記載,天樞是武三思率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于端門之外,銘紀功德,黜唐頌周。……諸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鑄成之后,由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工人毛婆羅造模,太后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洛陽博物館正門東側的觀光塔便是依照天樞的外形而建。天樞南邊的橋是天津橋,隋代為浮橋,唐代改砌為石橋,“洛陽八景”中的“天津曉月”指的就是此處。當時洛陽城的正南門是定鼎門,貫通定鼎門與天津橋的是定鼎門大街,這條大街是當時的主干道,也是城市中軸線的一部分,長3公里,寬90-120米。隋唐洛陽城因其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成立了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將被復原展示,讓今天的人們也可以領略大唐帝國的奢華與壯美。
大運河是隋煬帝時期開鑿的一條貫通南北的人工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運輸組織方面,唐、宋都專設有轉運使和發運使,統管全國運河和漕運。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運輸管理的加強,運河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淅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使隋唐時期的東都洛陽成為京師長安重要的糧食保障地。
唐代實行兩京制,但帝王墓葬主要集中在長安附近,洛陽的唐代皇陵只有李弘的'恭陵和昭宗的和陵。恭陵的墓主人李弘是唐高宗與武后的兒子,顯慶元年即公元656年,李弘被冊立為太子,據史料記載,李弘生性仁孝敦厚、溫良謙恭,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李弘去世,時年只有24歲,高宗極為哀傷,于是下令以天子之禮葬李弘于偃師緱氏,按照《新唐書》記載:“營陵功費鉅億”,可見陵墓等級之高。李弘的太子妃裴氏死后陪葬恭陵,稱為哀皇后陵,這組器物便出土于哀皇后陵之中。
上世紀末,一伙不法分子潛入恭陵哀皇后陵中,大肆盜掘陪葬文物,警方偵破案件后追回被盜文物,經鑒定國家一級文物有24件,而展柜中所展示的藍釉瓶、藍釉燈、醬釉三足蓋罐、醬釉盆等器物便是哀皇后陵中的精品,它們器形規整、做工精湛、釉色亮麗,有典型的唐代皇室器物風范,也是唐代釉陶器中難得的精品。
唐代釉陶器造型生動、釉色光鮮,其中的代表就是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流行于兩京地區,主要用于隨葬,三彩的種類多種多樣,這組展柜中展示的三彩駱駝和牽駝俑,也是對唐代的絲綢之路空前繁盛的再現。
隋唐時期,不僅有商人往來于兩京至西亞、歐洲,也有大量的西域人定居中原。正如這組展品所展示的,牽駝俑的相貌、裝束各不相同,證明他們來自于西亞或者歐洲。駱駝是西域的產物,原本不該出現在中原地區,但洛陽和西安都發掘出土了大量三彩駱駝,說明駱駝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最好的見證,也證明西安和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
玻璃瓶,唐代盛香料的器皿。1971年洛陽市關林18號唐墓出土。玻璃表面有一層銀白色銹蝕薄膜,呈現出與玻璃相一致的平行波紋。此種形制的玻璃瓶,我國罕見,當從外國傳來,對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波斯銀幣說明:1955年洛陽老城北邙山30號唐墓出土。正面為臉向左的王者半身像,背面中央有一祭臺,兩側有祭祀兩個,左側有五角星,右側有彎曲的明月。兩面都有波斯文字。為波斯薩珊王朝俾路斯時期(公元459-484年)的鑄幣。
東羅馬金幣:1981年龍門安菩墓出土。圓形,正面為一王者形象,左邊緣有銘文“FOCAS”,背面是勝利女神像,左邊緣有銘文“CTQPIA”,為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其鑄造年代為公元602-610年。這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
唐睿宗貴妃豆盧氏墓,于1992年在洛陽南郊龍門鎮花園村南被發現。,東西寬約22米。墓葬由墓道、過洞、甬道和墓室組成,甬道和墓室用小磚砌筑而成,據墓志記載,墓主人為唐睿宗的貴妃豆盧氏,墓葬建于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豆盧氏曾經撫養過年幼的李隆基,因此為其修建了一座奢華的墓葬。
豆盧氏,在北朝和隋唐時期皆為望族,慕容氏后裔,其家族歷代多與皇室通婚。
唐代經濟繁榮文化強盛,各種手工業不斷發展,瓷器燒造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以燒造白瓷為主,南方以燒造青瓷為主,這種格局影響到后世中國瓷器燒造的基本風貌。唐代的瓷窯遍布全國,著名的有北方的邢窯、定窯,南方的越窯、銅官窯等等,這些窯口不斷發展、融合、創新,為宋代制瓷業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隋唐以前,瓷器的燒造多數以單一釉色為主,而絞胎瓷和長沙窯的出現則打破了唐代以來單色青瓷獨步天下的局面,因此,長沙窯和絞胎瓷器是我國釉下彩繪瓷器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銅官窯位于長沙,是南方最大的青瓷窯口之一,《水經注》中記載:“銅官山土性宜陶”,洛陽博物館所藏的長沙窯執壺,通體施青釉,執壺的腹部彩繪一只奔跑跳躍的小鹿,筆法細膩嫻熟、造型精巧靈動,動感十足,是難得的長沙窯精品之作。
絞胎瓷又被稱為“攪泥”或“透花瓷”,它是唐代制瓷藝術的新工藝。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絞拉坯,制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于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這件絞胎瓷器,雖然體型小,但做工極為精巧,黑、黃兩色充分交融、交相輝映,代表了唐代高水準的制瓷工藝。絞胎瓷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制瓷工藝的革新,也代表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青睞。
唐太宗與魏徵關于鏡鑒的故事膾炙人口,根據《舊唐書魏征傳》記載,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進諫的魏征去世,唐太宗難過地說:“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鑒矣!”這里的“鑒”,指的就是鏡子,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有四千多年,先后經歷了五個時期:早期以齊家文化、商周銅鏡為代表,流行期以春秋戰國銅鏡為代表,鼎盛期以漢代銅鏡為代表,繁榮期以隋唐銅鏡為代表,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最最輝煌的時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它擺脫了漢鏡的拘謹板滯,側重于自由寫實,其圖紋從漢代銅鏡的繁雜、拘謹、呆板,變得簡練、流暢和清新,制作工藝也極為精細。既有藝術的魅力,又有與現實生活的和諧統一。
飛禽走獸、植物花卉紋飾是這個時期銅鏡裝飾的主要題材。這一組展柜中所展示的銅鏡,充分顯示了唐代銅鏡多樣化的造型和裝飾手法,其中,海獸葡萄鏡是唐代銅鏡最引人注目的門類。根據史料記載情況可以判斷,海獸葡萄鏡在唐代高宗和武周時期較為流行,形制多為圓形,也有少量方形或菱花形,使用范圍主要在唐代的關內道、河南道、淮南道等地。這種銅鏡在洛陽地區也有大量發現,鏡背主要裝飾海獸以及葡萄的枝蔓和果實。
海獸是古人以獅子為藍本創造的神獸,而獅子和葡萄都原產自西域,在流行于內地的銅鏡上裝飾西域的物種,由此可見唐代與西域乃至歐洲的文化和經濟交流十分密切,許多物種和工藝都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原,傳到洛陽,因此,洛陽自然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之一。
在銅鏡的式樣上,突破一直以來的圓鏡和方鏡的局限,出現了菱花形、葵花形和帶手柄的銅鏡,在尺寸方面也出現了直徑超過30公分的大鏡。銅鏡的使用方式也開始多樣,不再單一被用作日常使用,也兼具裝飾、占卜、饋贈等多種用途。
唐代洛陽的繁榮,不僅表現在造型藝術和手工業制作方面,也表現在金融、經濟和稅收方面,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元寶”,意思是指元代的寶貨,元代才開始出現,而元代以前的貴金屬貨幣多數是像這樣的銀餅或銀錠。
這件文物是楊國忠銀餅,因為背面刻有唐代權臣楊國忠的名字而得名。銀餅背面的刻款讓我們了解到它來自四川達州,主管稅收的官員名叫朱義,而作為主管全國稅收和經濟工作的權臣楊國忠也自然要在銀餅上留名。
唐代所實行的租庸調制規定,每個男丁每年需要向朝廷繳納一定量的糧食和布匹,還要服徭役20天,到唐代晚期租庸調制接近崩潰,賦稅和徭役都可以折算成銀兩直接繳納,朝廷和官員便借機搜刮民脂、賣官鬻爵。這件銀餅可以讓我們了解唐代的賦稅政策,也見證了洛陽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和國際都會的地位。
佛教的發展在隋唐時期可謂幾經波折,曾有過武周時期的繁榮與鼎盛,也有過武宗時期的會昌法難,但佛教的許多宗派都形成、發展和壯大于唐代,如法相宗、法華宗、華嚴宗等。
佛教最大的宗派――禪宗,在唐代高僧慧能和神會的努力下傳承有序并發揚光大,唐中宗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神會和尚生于湖北襄陽,拜在禪宗六祖慧能門下,后來被尊奉為“南宗七祖”,駐錫于洛陽菏澤寺,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在荊州開元寺坐化,永泰元年也就是765年在洛陽龍門寶應寺龍崗建身塔,整理發掘神會和尚身塔時,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這組展柜中的銅凈瓶和黑釉陶缽便出自于神會和尚墓,這件黑釉陶缽體型較大,保存完整,釉色深沉凝重。這些文物體現了神會和尚涅后人們對他的追思,其墓葬對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洛陽導游詞 9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的伊河兩岸,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始稱龍門。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公元493年),歷經400余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富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風格而異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是東方雕刻藝術的瑰寶,以其動人心魄的氣勢、鬼斧神工的造型、充滿智慧的想象、美奐美輪的'雕刻藝術,征服了多少游客的心,民族的自豪感與滿足的審美感受,油然而生。是的,來龍門游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躺在古老的河邊和唐朝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歷久彌新,讓人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宗教信仰與膜拜情結,也自然流露,難以掩飾……
乘車路線可從火車站前乘一日游專車到景區;乘81、53、60路公交車也可到,車程約40分鐘。
洛陽導游詞 10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后歷經東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共有約10萬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盧舍那佛像)。
龍門石窟以伊河為界,分為西山和東山石窟兩部分,西山石窟開鑿于北朝和隋唐時期,東山石窟全部開鑿于唐代,西山石窟是龍門最精華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和古陽洞中的“龍門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寺內中間的盧舍那佛像,據說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這也是石窟中最受游人喜歡、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堪稱書法奇珍。古陽洞中保留了“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
龍門石窟東山的香山寺,是武則天時代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經常來此游玩。白居易去世后,根據他的遺囑,將他葬于香山寺以北,這就是今日的白園(白居易墓園)。
游覽龍門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線路多為:景區大門-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在每年的4-10月期間,游客還可以夜游石窟,在如夢如幻的燈光襯托下,萬尊佛像更顯氣象萬千(夜游只開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景區內有“景區導游全景圖”的立牌。大門處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每批人數核定為10人,普通講解服務費:西山石窟每次80元;東山石窟每次40元;香山寺、白園分別每次20元。
【洛陽導游詞】相關文章:
洛陽的導游詞10-10
河南洛陽導游詞(精選13篇)05-25
洛陽少林寺導游詞05-30
洛陽龍門石窟導游詞06-02
洛陽雞冠洞導游詞通用06-06
推薦關于經典的洛陽景區導游詞10-09
洛陽牡丹園導游詞06-28
天津洛陽橋導游詞01-15
河南洛陽牡丹導游詞最終05-24
河南洛陽導游詞(通用10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