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城鄉中國有感(通用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城鄉中國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城鄉中國有感 1
花費月余時光,《城鄉中國》一書終于讀完。
愚鈍的我到終了才發覺此書與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的大不同。費孝通老先生發表于1947年的西南聯大教義《鄉土中國》,與出版于20xx年的《城鄉中國》之間差出了整整70年,也恰好差出了新中國的成長史,兩本書講述了不同時代的兩個中國。
以城為主的當下,農業文明主色調下“鄉土中國”的基本元素還在,但“宗法制”根基卻已在市場大潮中被弱化,工業化、城鎮化大勢下依托大、中、小城市集聚經濟要素謀求發展的模式已成為主流,與傳統農業文明作別,鄉村地區的農業文明也在各地城鄉統籌一體發展探索中悄悄發生改變,二者著實已有天壤之別。
《城鄉中國》這本書,基本上把建國以來我國地權演變講得比較清楚了,而其對農民土地權益之所以處于劣勢地位的法治分析、農地入市的路徑與各地探索、農民式的土地權益維護辦法等都有著精細入微的觀察和表述,令我這樣的門外漢讀者也能在較短時間內對土地管理體制、真實世界的土地流轉交易和城鄉統一土地交易市場建設的重要性等有較為深刻的認知。
毫不夸張地講,此書描繪了一幅建國以來真實世界中國家地權演變的生動畫卷。從單位圖書館借來此書時,由于并未讀過周其仁教授的著作,我是打著隨便翻一翻、看一看主意的,看完后,卻打算買一本,權作重要資料文獻以備后用。
因為,一來當下政府全額財政收入中約一半是土地財政收入,“政府征地1+1交易制”并存的農地入市雙軌制仍在發揮效用,全國性的城鄉統一土地交易市場尚未建立起來,土地這個無比重要的經濟要素還未能實現市場化配置,是重要的改革領域,值得關注;二來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農副產品由統購統銷走向市場化、1983年國家“1號文件”允許農民自帶口糧進城務工經商等重要改革后,以建立“同地同權同價”城鄉統一土地交易市場為目標的改革,可以說是我認知范疇內農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改革,事關鄉村振興大計,不可不察。而這些在《城鄉中國》中都有追根溯源性的剖析或探究的線索。
這是我一再推崇此書的珍貴之處,它從根子上把我國土地管理體制的利弊、各地探索實踐從憲法、理論和在真實世界中如何運行等都講得比較清楚了,全面、系統、真實的特點決定了其獨有的參考價值。
對黨政領導而言,書中鮮活的案例有助于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相關決策。
對研究者而言,書中理論分析和實踐案例,可以拓寬視野,深化對國家地權演變中出現諸多經濟社會現象的理解。
對企業家而言,書中國家政策制度演變的脈絡,也會有助于企業科學決策。
……
這既是作者的作品,也是時代的賜予,需倍加珍惜,讀而有思,思而有得,提高認知,益于實踐。
就書中內容而言,我讀完有三點具體認識,也一并寫出來,與大家探討一番。
一是我國現有土地管理體制到了闖關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國現行1982年《憲法》從國家根本大法的角度確立了現有的土地管理體制框架,我國的土地,要么國有,要么集體所有,無論城里人還是農村人都沒有土地所有權,土地入市的主要路徑是國家征收征用,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值得注意的是,一來82憲法僅保留了土地轉讓權,而非1950年《土地法》賦予農民的土地所有權;二來82憲法后出臺的土地管理法、國務院及其職能部門的具體規定縮小了憲法“可依法轉讓的土地使用權”范圍,只允許國有土地轉讓,而不允許農村集體土地自由轉讓。這是政府土地財政制度(廉價征收農地然后轉手“招拍掛”高價賣出獲取高額收益)能夠大行其道的根源所在。
這種違憲的土地財政制度能夠行使多年,是我國違憲審查機制缺位、農民憲法權利意識維權意識薄弱、土地財政為啟動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大量發展資金等綜合因素造成的,承認其之前積極貢獻的同時,在依法治國、尊崇憲法的今日,也的確到了一個可以考慮徹底改革的時期。20xx年1 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此時看,不啻為一種黨在新時期順應民意、主動維護憲法權威的改革安排。城鄉土地“同地同價同權”迎來了政治制度關懷。這也意味著現行土地管理體制闖關改革步入了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至少從1998年就開始的浙江樂清市農房入市、20xx年上海浦東的“三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化集中)、20xx年成渝兩地的'土地交易所等探索積累的經驗將很可能會被黨中央、國務院吸納升華為全國性的具體政策舉措,加快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交易平臺建設。在黨中央主動改革安排下,城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二是農地入市早已有之,卻大多在法治框架外,怎樣納入法治框架賦予其合法性地位,是遲早要解決的問題。不只是浙江樂清市,國內不少城中村蓋的小產權房,也大多是通過中介以“地契”形式進行“非法”流轉的,而且體量很大。尤其是城中村、城市近郊嘗到土地甜頭的村民及村民集體,對土地價格上漲是很敏感的。國家法律框架不允許,他們就在宅基地基礎上建起了小產權房,以“地契”民間信用契約的形式把房子轉讓給、租給那些在城市中有居住需求卻又買不起商品房的外鄉人。
即使素有改革試驗田之稱的深圳,1992年在對原特區關內農村土地實行“統征”(把那里的全部農村土地轉為城市國有土地)、20xx年在特區關外實施“統轉”(全部關外農民轉為城鎮居民)后,受深圳地價翻番影響,20xx年關外“統轉”廣受抵制,出現了關外地區農民“種房保地”的“違建”和“搶建”高潮。據《城鄉中國》中披露的20xx年深圳完成的農村城市化歷史遺留問題違法建筑信息普查資料顯示,全市違法建筑35.7萬棟,建筑面積3.92億平方米,用地面積131平方公里。生活在關外“違法建筑”里的外來人口,差不多占到深圳總人口的一半,與關內的“正規深圳”并列,形成周其仁教授筆下的“法外”“法內”新二元世界。這種出現在全國改革排頭兵城市的現象,成為各地城市發展中具有普遍性的難題。
當然,深圳既然是改革高地,在解決這類問題方面當然是有探索創新的。比如,20xx年1月,深圳市政府出臺優化空間資源促進產業升級的文件,原村民及其經濟實際控制的工業用地,愿意拿出來以國有土地拍賣的,收益可與政府分成。深圳保安區街道的鳳凰社區第一個吃螃蟹,與政府達成一致,拍賣土地1.46萬平方米,成交價1.16億人民幣,地價款“70%歸深圳市政府”,“30%外加建成后物業的20%,歸鳳凰社區”。同時,鳳凰社區還拿自己應得之地價款,購入開發方(深圳方格精密器件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權。此案例中,深圳原住民的地權,被轉為產權清晰的物業所有權、公司股權,成為原住民的可交易財產,政府、土地開發主體、原住民、物業四方利益都得以兼顧。
三是突破現有土地管理體制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支持。也就是說必須嚴格遵循黨中央、國務院與地方黨委政府的安排,深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實現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改革創新現有土地管理體制。
因為農地轉讓權的自由,一是需要憲法同意,憲法在我國又是政黨意志、人民性和法治權威的統一體,離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農地所有權、轉讓權是無法在憲法中體現、在現實中得到保障的。好在,我們現在探討的農地轉讓權,憲法沒有“不同意”。二是需要政府行政權對農地轉讓權作出確認、制定市場化交易規則。因為只有憲法授權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是全社會公認的權威第三方,擁有合法的強制力保護農地產權。沒有這一點,“森林法則”可能會大行其道,農地轉讓將因產權不清晰無法參與市場交易而失去市場基礎,無法落實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政策。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大市場經濟概念中是離不開黨和政府參與的,黨和政府本身也是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建設者。離開黨領導下的政治體制改革,比如機構改革對政治資源的重新配置;離開政府領導下的行政機關自身建設,比如政府職能由單一經濟發展到公共服務、生態治理、社會管理、市場監管的豐富,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品質,不僅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不可能形成,統一有序、高效運轉、成本低廉的法治市場經濟也將難以形成。就城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而言,破解行政權力對土地城鄉二元結構的依賴,沒有黨領導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無法成行;在現有土地管理體制下,政府不對農地搞確權頒證、不建立土地交易所及交易規則,農地入市將仍處于尷尬境地,只能通過民間“地契”私下交易、“違法建筑”等形式來保護自己的土地利益了。
其實,時下由于高層已明確要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農民維護土地利益的正當性又多了一重保障。農民完全可以不厭其煩地把村民集體簽字的“農地入市”利益訴求通過黨和國家領導人、地方領導的電子郵箱和地方四大班子(黨委、政府、政協、人大)辦事機構、乃至諸如周其仁教授這樣的知名“三農”專家(可以在網絡上搜索)等渠道依法向全社會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力求在黨政學商等多個層面形成共識,加快改革靴子落地。
這不用恐懼、猶疑,是合法的表達,只要表達方式依法而行,盡可以大膽一些。希望農民可以主動維權,加快改革步伐,早日得到更多土地收益,按期實現全面小康,過上向往的美好生活!
祖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秀美畫卷中不能沒有你們的身影。
讀城鄉中國有感 2
讀完《城鄉中國》,我深感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現狀令人深思。書中詳細描繪了城市繁榮與鄉村落后的鮮明對比,讓我意識到城鄉差距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還包括教育、醫療和生活品質等多方面。城市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導致鄉村勞動力流失,農業生產基礎薄弱,這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挑戰。我認為,要縮小這種差距,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比如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改善農村教育和醫療條件、發展鄉村旅游等。同時,也要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激發鄉村經濟的活力。《城鄉中國》不僅是對現狀的呈現,更是對未來的思考和呼喚。
讀城鄉中國有感 3
讀完《城鄉中國》,我深感城鄉之間的鴻溝不僅是物理距離的遙遠,更是資源配置、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差異。這本書揭示了中國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現狀,讓我意識到城市繁華背后農村的落寞與期待。農民對土地的依戀和對城市的向往構成了一幅復雜的社會圖景。書中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制度改革等議題的探討,啟發我思考如何平衡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這不僅是政策制定者的責任,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關注的社會問題。《城鄉中國》不僅為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更激發了我對公平、和諧城鄉關系的渴望。
讀城鄉中國有感 4
讀完《城鄉中國》,我深感震撼。書中詳細描繪了中國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揭示了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市中的高樓大廈與鄉村的低矮房屋形成鮮明對比,讓我深刻體會到城鄉差距的現實存在。同時,作者對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這一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和挑戰。這使我認識到,要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更多智慧和努力。這本書不僅增強了我對中國城鄉現狀的`理解,也激發了我對于如何改善這種狀況的思考。
讀城鄉中國有感 5
閱讀《城鄉中國》,我被書中對城鄉差異的深刻剖析所觸動。城市,以其璀璨奪目的現代化面貌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鄉村則以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呈現其獨有的韻味。然而,這背后隱藏著的`是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城市的繁榮與機會并存著競爭與壓力,而鄉村的寧靜掩蓋著落后與貧困。這種鮮明對比讓我深思我們應如何縮小這一差距,讓城鄉發展更加協調,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了中國城鄉的美麗,更讓我認識到了作為社會一員,我們應當承擔起的責任。
讀城鄉中國有感 6
讀完《城鄉中國》,我深感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書中詳細描繪了城市與鄉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人民生活的影響。我被其中一些城鄉差距的現實案例所觸動,比如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醫療條件的'懸殊差距,都讓我對當前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這本書也啟發我思考如何縮小這種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我認為,未來的中國需要更多注重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和諧共進。
讀城鄉中國有感 7
閱讀《城鄉中國》,我深感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及其背后的復雜原因。城市以其繁華吸引著人們,而鄉村則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顯得愈發凋敝。書中對城鄉差異的細致描述觸動了我,讓我意識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的重要性。同時,我也看到了國家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中所做出的.努力,這讓我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抱有希望。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到了問題,更激發了我對于解決問題的思考。
讀城鄉中國有感 8
讀完《城鄉中國》,我深感震撼。書中對城鄉差異的'深刻剖析,讓我意識到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城市高樓林立、繁華似錦,而鄉村卻常常顯得落后與寂靜。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更在于教育資源、醫療條件、生活便利等多個方面。我不禁思考,如何縮小這種差距,讓鄉村也能享受到現代化的成果?這本書激發了我對國家發展均衡性的關注,也讓我認識到作為一名公民,我們應當為促進城鄉一體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讀城鄉中國有感 9
讀完《城鄉中國》,我被深深觸動。書中描繪的城市繁華與鄉村寧靜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復雜面貌。城市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代表了現代化的步伐,而鄉村的田野、老屋則承載著傳統與記憶。這不僅是地域的差異,更是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碰撞。我感到,無論是城市的`喧囂還是鄉村的寧靜,都是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多元和諧共存,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城鄉中國》讓我意識到,尊重每個角落的文化與發展,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國家,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
讀城鄉中國有感 10
讀完《城鄉中國》,我被書中對城鄉差異的深度剖析所震撼。作者不僅揭示了城市化進程給傳統農村帶來的沖擊,還指出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嚴峻現實。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了鄉村文化和社區精神的喪失。城鄉二元結構下,資源配置的.不公與機會的不平等,是導致社會矛盾加劇的根源之一。我認為,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易被邊緣化的農民。只有通過建立更公平的制度,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協調發展,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讀城鄉中國有感 11
讀完《城鄉中國》,我對中國城鄉發展的不均衡有了更深的理解。書中詳細描述了城市與鄉村在教育資源、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上的巨大差異,讓我感受到了城鄉差距的真實存在。這種差異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還包括了人們的心態和期望。城市的繁華與現代,鄉村的寧靜與落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我也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和挑戰,以及國家在縮小城鄉差距上所做的`努力。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作為未來的社會成員,我們應當關注并參與解決這些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讀城鄉中國有感】相關文章:
讀《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有感500字10-01
讀《鄉土中國》有感04-03
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調查報告(精選14篇)10-23
城鄉管理報告11-08
讀感動中國有感11-04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11-29
讀《建設幸福中國》有感02-22
(優選)讀《鄉土中國》有感01-25
讀《我的“中國芯”》有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