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易經(jīng)》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薦)感悟《易經(jīng)》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我們常常會由于外界事物接觸而引發(fā)思想的火花,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寫一篇感悟的文章來記錄一下。為了幫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寫作方法,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悟《易經(jīng)》,歡迎閱讀與收藏。
感悟《易經(jīng)》1
《易經(jīng)》對我來說并不陌生,在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家里一套厚厚的精裝書,上面的兩個大字,便是“易經(jīng)”,這是爸爸最喜歡的書之一,聽爸爸說,他小時候很窮,買不起書,便把老師的書借來,手抄了一本,連插圖都是仔細的畫上去的,我便覺得這是一本絕世好書,但當我認字了之后,卻怎么也看不懂易經(jīng),總是翻著翻著就睡著了,而父親卻一遍又一遍的翻閱,從中領(lǐng)悟到了很多,有時候,爸爸遇到了什么困難,或者不記得東西放在了什么地方,都會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結(jié)果還很準,也許會有人說我迷信,但《易經(jīng)》的卦象是有根據(jù)的,是科學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經(jīng)看的那么透,遇到難題,只要給他一個字,一個筆畫數(shù),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壞。而我卻連《易經(jīng)》的大概內(nèi)容都不太理解,這學期有幸選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賞析”這門課,也給我一個名正言順的讀《易經(jīng)》的機會。
《易經(jīng)》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寶,,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經(jīng)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經(jīng)的總精脈,它具有象、數(shù)、理、卦象、卦德、卦辭的豐富哲理,自始至終是,六十四卦分八個組,以宇宙萬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以陰陽互變?yōu)閷Ь,象征天體運動是晝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繹出社會和人生萬事的變化。它又具“數(shù)”的深邃特征——太極生兩儀陰陽,在陰陽兩態(tài)中,再加上一個陰態(tài)或者一個陽態(tài),使三個態(tài)的陰和陽重疊連成一小卦,共有八個不同組合,便稱為八卦,卦的形成是離不2開“三”的互相變通,“三生萬物”的作用。三個小卦再加三個小卦重疊成一個雙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組,八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萬事萬物的類象,其中有千變?nèi)f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學。看著里面的配圖,以及對歷史的簡要介紹,我漸漸的對此產(chǎn)生興趣,開始對神話產(chǎn)生向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經(jīng)》,以及龍生九子等傳說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從學術(shù)角度來說,《易經(jīng)》是一門科學,《易經(jīng)》的形成過程是幾千年歷程,從伏羲先始畫八卦,以后經(jīng)過炎帝、黃帝,雙從夏周三代,不斷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畫后天八卦圖,整理卦辭、爻辭,后來又經(jīng)過孔子作《十翼》上下幾千年中文化的結(jié)晶。它是源自歷史各時期中統(tǒng)治們的權(quán)術(shù)經(jīng)驗、教訓、功、利、德、貞的總結(jié),也曾是歷史朝代中的帝王國權(quán)者行使統(tǒng)治和執(zhí)政朝綱時的《經(jīng)論》和教誨書。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視為“占筮之辭”,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為預測吉兇的辭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頭領(lǐng)們掌權(quán)和使用權(quán)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搖卦占卜。而早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學派為它正名,他們認為是可生“以史為鑒”“靈警奇奧”的奇書。
易經(jīng)是一門最高的哲學,不是算命學,所以路邊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經(jīng)學說。易經(jīng)分為三種方式解釋了整個社會三類人。道家的老子學說是易經(jīng)中最難,也是最高的學問,它是代表社會最高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tài)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tài)度;墨子是代表我們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態(tài)度。這就是易經(jīng)成為哲學之3父。易經(jīng)是一門預測科學,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經(jīng)里有卦象,就是說8*8=64個卦象分別解釋了不同的結(jié)果。那就是說卦是預測你現(xiàn)在可能會面臨的一種生活的現(xiàn)象,不是本質(zhì);也解釋了這樣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決這個現(xiàn)象帶來的后果。在這里,人們都會把它解釋成“命理“,“運氣“然后怎么怎么去化解。其實,對于“命“跟“運“易經(jīng)有很好的解釋,因為卦只代表現(xiàn)象,你自己想想看一個現(xiàn)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實的本質(zhì)內(nèi)容嗎。
能解決掉你發(fā)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嗎。能成為你心靈安慰的一種寄托嗎。不能的!易經(jīng)就告訴你一些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論以及墨子的理論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這些理論后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經(jīng)講的卦象是唯物主義哲學,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預測到人生某些階段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以及災難的事情,但是要變的。“卦“根據(jù)你行為的方式以及實踐的經(jīng)歷要產(chǎn)生改變的。易經(jīng)中“易“本身解釋就是“變“的意思。就是說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才是真正的道理。我們學習易經(jīng)就是要學習孔子的做人理論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論,一個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為,那么有可能成為有作為的人,那就是高層階級的領(lǐng)域,才能去學習道家的道理。學習易經(jīng)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所處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很多現(xiàn)象,然后好好總結(jié)研究,改變它,改變了這些現(xiàn)象,讓它往好的方向發(fā)展,那就改變了你的`“運“。唯物主義哲學講,“命”不可變,“運”是可變的。其實,“運”的不斷改變,也能導致小階段的“命”的改變。陰和陽總是處于一個平4衡的階段,好壞循環(huán)往復!學習易經(jīng)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不能總拿那個預測現(xiàn)象來對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亂想,那什么“運”都不會來。積極的學習其中的精華,積極的吸收于利用,易經(jīng)它只是能幫助你看到你將要發(fā)生的現(xiàn)象,所以真正解決事物還是靠自己的品質(zhì)和意志。
學習易經(jīng)不是說我預測出來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結(jié)婚了。不是這樣的,易經(jīng)它是告訴我們?nèi)f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極端的意思,解釋為恰到好處。事物要符合規(guī)律,符合現(xiàn)實要求。就象婚姻好壞,其兩個人的結(jié)合,最好的結(jié)合是“門當戶對“。這個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現(xiàn)在人不是要求這個,要求哪個,最終只有“門當戶對“的婚姻幸?赡苄宰畲螅畔标P(guān)系也最容易融洽。為什么現(xiàn)代單身大齡青年這么多啊,就是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適合哪個位置,有些人經(jīng)常說:寧缺勿濫!這種不符合規(guī)律的盲目要求怎么能找到幸福!學習易經(jīng)這要看你帶著什么目的讀它。它關(guān)系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軍事計謀、倫理道德、行為科學、思維方式、人際關(guān)系、醫(yī)學養(yǎng)生、信息預測、文藝美學等等,甚至現(xiàn)代的前沿科學如計算機軟件、遺傳密碼、混沌理論、耗散結(jié)構(gòu)等等,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示。真是“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總的說來,它當然是一部揭示萬事萬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哲理著作!兑捉(jīng)》,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讀的高深教科書;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5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復復,無窮盡也!兑捉(jīng)》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你看,易經(jīng)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gòu)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你看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jīng)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么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說的好,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因為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zhì)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么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guān)的東西。然而現(xiàn)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jīng)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jīng)》是完全根據(jù)自然發(fā)展出來的一套系統(tǒng),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面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我覺得我們學的課程是不能叫自然辯證法的,叫辯證法還可以。宇宙中唯一的東西是什么?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講不通了,只有國家才有界,地區(qū)才有界,植物界,動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東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還有東西,那就不對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學的辯證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經(jīng)》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適的。看過《易經(jīng)》后變的非常樂觀,不管什么樣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有什么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我閱讀《易經(jīng)》時,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世界并不那么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會慢慢好起來,這就是“窮則變”吧!又應一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蔽铱吹哪橇呢裕共幌袼忝,更像是人生處在什么階段應采取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當你春風得意時,不要忘乎所以,當你悲痛欲絕時,應該告知自己,新的歷程即將開始;當你青春煥發(fā)卻一無所有,別要忘了你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創(chuàng)造一切;當你的事業(yè)初成卻不堪一擊,別忘了自己的能力正處人生之鼎盛時期;當你為自己的身體與精力的衰竭而徹夜難眠時,別忘了你擁有的物質(zhì)財富是一般人所不敢與之的;當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嘆生之短暫時,別忘自己是飽經(jīng)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當然,人的一生充滿各種變數(shù),但我相信《易經(jīng)》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碑斘易x完此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易經(jīng)》給人的世界觀帶來的影響。抗“迫害”能力特強,很多事情別人認為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讀《易經(jīng)》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醫(yī)理論的源頭,沒想到居然讓《易經(jīng)》深深地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過,我得感謝《易經(jīng)》,給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對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
感悟《易經(jīng)》2
易學的重要有如此,我們該怎樣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邊的《易經(jīng)集注》,只是中國《易經(jīng)》學問的一部分。這本書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囗里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jīng)》所作的結(jié)論。我們?nèi)寮业奈幕,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jīng)》以后,開始發(fā)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于這本書,都淵源于《易經(jīng)》所畫的.這幾個卦。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jīng)》,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我們手邊所持的《周易》,總稱為“三易”!哆B山易》是神農(nóng)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哆B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說到這里,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現(xiàn)在的人講《易經(jīng)》,往往被這一本《周易》范圍住了,因為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jīng)遺失了、絕傳了。事實上還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說現(xiàn)在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江湖”中這一套東西,如醫(yī)藥、堪輿,還有道家這一方面的東西,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jié)合。
感悟《易經(jīng)》3
想必80后的人都對這種題材的文章有著充分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會,他們在小學和中學時代最常寫,最頭疼,最痛恨的一種文章。說實話,以前寫讀后感都是被逼的,但這次是自發(fā)的,由衷的想寫點東西。
為什么要寫讀后感呢?因為看了一本書,有些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是對一本書的理解,或者對一些觀點和事件的解讀和看法。書是死的,要講的事情都在里面,但讀書的人各有不同,我認為世界上最難懂的書是《莊子》,只舉例子,完全不講道理,因此1000個人的腦子里有1000種解釋。我想以后我的空間里多一些這樣的文章比較好,一是支持獨立思考;二來,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個交流的平臺;三是推薦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一個人是有局限性的,多接觸事物,去糟粕留精華是有好處的。我想,分享一些智慧,交流一些理念,達到明理的目的,不是比轉(zhuǎn)載一些類似于“20xx年十大最囧的事”,或者記流水帳的文章要好很多嗎?總之一句話,各有所愛,各取所需,不喜慎入。
廢話說到這,先來談談讀書,本來《易經(jīng)的奧秘》央視10套“百家講壇”的系列節(jié)目,某天“不慎”換臺瞅了一眼,就這樣一直看完了,沒看的還要在網(wǎng)上補,后來又買了這本書。題目用了“淺談”這兩個字,實際上書已經(jīng)反反復復讀了好多遍了,有時先翻翻目錄,覺得哪一章有意思就翻出來看。為什么要反復看呢?首先是信息量比較多,有的內(nèi)容看過就忘了;其次是作者在講道理的時候有些推理過程由于時間的限制而省略掉了,因此需要反復推敲。這也是我為什么不去網(wǎng)上下載視頻,而要去買本書回來讀的原因。說實話我痛恨讀書,喜歡直觀的東西,多省事啊,不費腦子,但哲學這玩意不“參”是不行的。視頻固然好,一句話說完即逝,當你還在回味它的道理時,別人早都講到下一個意思上去了。而書則不然,想停就停,想讀就讀,隨心所欲,給你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間,這可能就是讀書的樂趣所在。
說說《易經(jīng)》,作者認為《易經(jīng)》揭開宇宙一切一切事物的密碼,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它。不論你懂不懂易經(jīng),你都會不由自主的按照易經(jīng)的道理去做,因為它是大自然的法則。因此,《易經(jīng)》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一般的知識。我認為講的確實有點懸,但可以接受,不至于是萬事萬物的密碼,而起碼是中國人行事的法則,是中國人的智慧。這里必須做下解釋,知識和智慧的區(qū)別在于,知識是隨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而發(fā)生變化的,比如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中子,電子,質(zhì)子,認為它們是組成物質(zhì)的最小微粒,不能再分,這些都是知識。但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夸克,那么這個知識就被更新了。但智慧是恒古不變的道理,是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無論外部的現(xiàn)象怎么變,這個本質(zhì)是不會變的。比如是人都會死亡,自從人類出現(xiàn)至今5000年無一例外,我想以后也不會例外。因此《易經(jīng)》告訴人們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想在中國從好事,做好人,就必須學習《易經(jīng)》。它是永不過時的,只不過不同時代的人們需要根據(jù)社會的現(xiàn)狀去理解它,這個“時”是很重要的,這也正是《易經(jīng)》的重要思想之一。
《易經(jīng)》本沒有深淺之分,而是悟道之人各有高低罷了。古書都是這樣,很難有準確的解釋,而作者理解的《易經(jīng)》的道理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即不學術(shù)氣(摳文字,多論證,脫離現(xiàn)實意義),水平又很高,把《易經(jīng)》解釋的通俗易懂,又內(nèi)涵深刻,真是古為今用的好例子。為什么說作者的水平高呢?這得從作者曾仕強的背景說起。首先他是管理哲學專業(yè)畢業(yè),而且有著豐富的留學背景(美國讀的碩士,英國讀的'博士),可以說他了解中西方文化。這點在他的書中體現(xiàn)的很到位,一說中國人怎么怎么樣就一針見血的切中要害。他經(jīng)常拿中國人和西方人做比較,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差異,通過總結(jié)這些差異得出結(jié)論?梢哉f他比專門研究中國人的中國人更了解中國人,經(jīng)常照鏡子的人看不出丑,經(jīng)?磩e人的人才明白什么叫美,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易經(jīng)》的道理被他從觀察中國人的行為當中描述的相當準確。其次,我推斷他的《易經(jīng)》啟蒙受到了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影響。南老的《白話易經(jīng)》我也瞅過兩眼,比較學術(shù)化,但水平是相當高的。曾先生學得南老的精髓,就連行文用字都偶爾體現(xiàn)出南老的風格,也算是師出名門。最后,他是管理哲學科班出身,把《易經(jīng)》賦予哲學化思想而為民所用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因此對于這項工作而言他是相當專業(yè)的。
《易經(jīng)的奧秘》這本書主要還是偏重于管理方面的思考,對《易經(jīng)》的解讀也側(cè)重于功名利祿的仕途之道,而對家庭,子女教育等問題,只用了一個章節(jié)的篇幅去介紹,實在不能說的很全面。另外,有些解釋其實很牽強附會,不過也無傷大雅,不至于威脅到他核心的思想。因此,我想讀書的目的還是在拋磚引玉,通過這本書傳達理解《易經(jīng)》的一種思路,而最后悟道的工作還是要親自去讀《易經(jīng)》原文,至于能有多少收獲,全憑個人的慧根和修為了。
感悟《易經(jīng)》4
其實上個學期已經(jīng)通過團校學習了一些有關(guān)人際關(guān)系的知識,但這學期在看過了《易經(jīng)的奧秘》之后,我對這方面的知識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懂得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手段與不同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多也顯得更為重要了,越來越多的事都建立在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上。也許現(xiàn)在作為學生我們還不太能完全理解和體會到正確的溝通的重要性,但當我們真正踏上社會的那一天,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所學到的知識會有多么重要了。
在《易經(jīng)》中,分為乾卦和坤卦,代表陽和陰。很明顯在任何事中,陰陽都需要互相扶持互相彌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仕強教授談乾卦坤卦和上下級的關(guān)系。老板好比是乾卦,有權(quán)利決定任何事,而下屬則好比坤卦,乾坤都離不開彼此,老板和員工也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如何跟老板溝通是一門學問。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在老板需要參考的時候可以提出我們的建議而且能順了老板的心,讓他樂意接受。在這點上,和珅無疑是個成功的典范。由此也可以看出,這種本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要在平時從各個細節(jié)去積累去學習。
曾仕強教授通過很通俗化的語言和例子從很多方面詮釋了這本濃縮了中國古代眾多賢德智慧的書。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易經(jīng)》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高深莫測,也不是用來算卦的,只是通過乾坤卦象來告訴人們這個世界的一些本質(zhì),也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雖然只是看了短短的幾次視頻,但我感覺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希望能有所提高。
感悟《易經(jīng)》5
《易經(jīng)》分上下兩經(jīng),上經(jīng)以乾、坤兩卦為其總綱領(lǐng),為天地萬物之父母,定天道,辯陰陽,明次序,分四時;下經(jīng)以咸、恒兩卦開篇,為人類萬事生衍之基,定人倫,調(diào)陰陽,修身,齊家,安天下!兑捉(jīng)》64卦相連相扣,相依相輔,每卦有名、有象、有辭,有陰陽、有上下、有內(nèi)外、有時序,有相鄰相對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咸卦為全卦31卦,為下經(jīng)首卦,為人類生衍之本,為人倫綱常之基,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為此,我在此就其對咸卦理解之淺顯道理與諸位分享,誠然誠惶誠恐,所言有誤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咸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應,然在此我僅言男女。咸為山上有澤之象,陽剛處于陰柔之下,陽下就陰,柔上協(xié)剛,以孚天地氤氳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為否卦,成語否極泰來即由此而來。此卦有物象寓人倫,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應相合。天地相合萬物生,男女相合萬事寧。山即艮,澤即兌。山上有澤,即兌上艮下,兌為悅,為說,艮為止,為定。下止上悅便不乖于情,不背于性。及男女交往過程中,女悅男止,止于性,悅于情;女動男定,動于感,定于禮,故而稱為咸。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貧疾,人之大惡所存,皆性情也。情出于性,發(fā)于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復歸安寧,性情乃一動一定之間而已。咸,為無心之感,即你情我愿,無心即無私心奸心,感為互感互通互應。此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為咸之德——發(fā)乎情而止于禮也。
咸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據(jù)下經(jīng)首卦——咸卦之意,將其《詩經(jīng)·關(guān)雎》置其首篇,即為此意,“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男求女之亟!对娊(jīng)·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謂感,及同類相求,同聲相應也;ㄖ畼s榮,鳥之啁啾,蟲之唧唧,燕語呢喃,即各求其類,各求同聲也。正如詩所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男女因相互吸引而交往,然如何交往,如何相處,易家在其咸卦中有詳盡的描述,對其始終末都有詳盡的交代。下面我將就我之理解與見解和大家一同分享,僅供參考。
首先,我想問諸位一個問題,在戀愛中,到底是不是一定得男求女呢?在如今,女求男之現(xiàn)象俯拾即是,然而咸卦卦象為山上有澤,山為陽,為男,澤為陰,為女,此寓意為陽下求陰,也可以說是男下求女,而且還是“下”求,此處之“下”我覺得可解釋為放下面子、低下身子、隱起陽剛、顯出溫柔、獻殷勤示好,那這樣到底有沒有道理,對于今天的男女交往有沒有參考價值呢?我說兩點:其一,男女天性相異,男天性陽剛、好動、感之速、情之切、欲之重,女天性陰柔、處靜、感之慢、情之緩、欲之輕。故男求女,是天性,下求,是情之真切使然,正如“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所寓。其二,男求女,成之緩,緩則相感深,感深則情深,情深則亨順,亨順則宜,則久遠;女求男,成之速,速則相感淺,淺則情少欲多,欲多則速成速離,故無果而有悔。此處有必要說明,我所言之男女并非僅指性別之男女,應當理解為具有男性特質(zhì)的人和具有女性特質(zhì)的人,有些男性天生陰柔處靜,而有些女性天生陽剛好動,若如此,女求男亦不背于男女天性。故準確的回答應該是陽求陰也,即具有陽性特質(zhì)的'人求具有陰性特質(zhì)的人。
感悟《易經(jīng)》6
《易經(jīng)》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總是顯得很神秘,因為它總是和占卜、算命聯(lián)系在一起。《易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是一部千古經(jīng)典,它匯集了古人無窮的智慧,其中第一卦就向世人展現(xiàn)了人類自強不息的道理!扒保笳魈,代表原始、亨通、和諧、貞正(元、亨、利、貞)。正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解釋便為:天道運行周而復始,永無停息,君子應效法天道,自立自強,不停地奮斗下去。其精華就在于君子當自強不息!
第一卦中,作者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叫喬治的德國教師,在整理舊物時發(fā)現(xiàn)一沓本子,是50年前幼兒園一個班孩子寫的春季作文,題目為《我的未來……》,稍稍略讀,他便被50年前孩子們千奇百怪的想法迷住了,他決定把31本本子重新發(fā)揮到同學們的手里……這個故事大家都讀過,而我最欣賞的是那位內(nèi)閣教育大臣所說的'那段話:“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一直在我的腦子里,從未放棄過。5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那個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其他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xiàn)在你面前!
”是!
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xiàn)在你面前!
多么深刻的名言!
很顯然,成功實現(xiàn)夢想的關(guān)鍵就是不放棄夢想,可以將一個夢想保留50年,以50年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這個偉大的夢想。然而,不放棄夢想也好,付出心血也罷,這一切,都是源于他心中的那份堅定與執(zhí)著,那份自強不息!
惟有自強不息,才是成功最關(guān)鍵的因素!
《易經(jīng)〈乾卦〉》告訴我們——惟自強是成功之道!
感悟《易經(jīng)》7
昨天,一直沉浸在曾仕強教授的《易經(jīng)的奧秘》中,這本書以通俗的語言給我打開了一扇了解《易經(jīng)》的大門。雖是初識《易經(jīng)》真面目,但感覺獲益匪淺。
接觸心理咨詢后,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是心理咨詢不可缺少的知識基礎(chǔ),于是嘗試接觸相關(guān)書籍!兑捉(jīng)》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雖難懂,但對其仰慕已久,便打算借助《易經(jīng)的奧秘》走近這本字字皆智慧的經(jīng)書。
前天下午,一翻開這本書便被曾仕強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吸引了。一種久未有過的感覺涌上來:只想一直讀下去,不想吃飯,不想休息。昨天傍晚時分,我讀完了全書,回味閱讀過程,對《易經(jīng)》的敬畏中多了幾分親切。原來也曾多次想讀《易經(jīng)》,但每次都是剛打開書就放棄了,艱澀難懂成為了閱讀《易經(jīng)》最大障礙。曾仕強教授對《易經(jīng)》解讀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揭開了《易經(jīng)》神秘的面紗,解開了困擾自己的種種疑問。
和前兩天《登天的感覺》的閱讀相比,《易經(jīng)的'奧秘》能引起更多的思考,能激發(fā)更大的閱讀欲望。這本書雖只是對《易經(jīng)》解讀的一家之言,但它豐富的內(nèi)涵已足以讓我回味良久,促使我進一步閱讀《易經(jīng)》,以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糧。
以后的日子,《易經(jīng)》會常伴我左右!
感悟《易經(jīng)》8
1、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3、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4、人之所助者,信也。
5、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6、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7、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8、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9、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10、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11、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12、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13、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14、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15、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
16、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1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8、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1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20、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21、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22、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
23、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24、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25、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26、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7、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28、能經(jīng)眾正,可以王矣。
29、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30、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31、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32、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33、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34、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35、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36、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37、君子于信,義不食也。
38、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
39、損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決。
40、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也。
41、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42、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43、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44、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45、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46、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47、君子以作事謀始。
48、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49、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50、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51、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
5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53、君子以懿文德。
54、謙謙君子,用涉大川。
55、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56、不恒其德,或承其羞。
57、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58、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59、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
60、君子以遏揚善,順天休命。
感悟《易經(jīng)》9
感悟之一:養(yǎng)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易經(jīng)》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后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感悟之二:目標明確果斷前行————戰(zhàn)勝疏懶,要找聰慧者,要找我們的“啟蒙”老師作為指導,而不是老師來找我們,如果“啟蒙”老師指出我們的缺點和錯誤,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去改正。
感悟之三:等待時機慧眼明察——走向成熟,等待是一種智慧、等待是一種積蓄、等待是一種信念。人們之所以等待,是因為時機還沒成熟,一旦時機到,事半功倍。
感悟之四:冷靜反省心安理得——避免爭執(zhí),我們必須學會反省,當我們做事之前反省了,每個細節(jié)都考慮到了,辦事才能得心應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預先考慮的明白,心里也會有準備,不至于最后會把事情辦咂,甚至走向歧途。當我們做事之后反省了,從中得到經(jīng)驗教訓,就可以為以后的成功鋪好路。
感悟之五:相親相愛和平共處————趕走孤獨,愛需要相互幫助,愛需要相互依靠,愛需要理解,愛需要交流,愛需要磨合,愛需要緣分,愛可以趕走孤獨。
感悟之六:和睦相處平易近人——融入團體,我們常說,要想做事,首先必須會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們的事業(yè)才能夠蓬勃發(fā)展。而做人就是講究人緣,要想有人緣,就必須與團體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團體,就必須積極主動地與他人溝通交流,了解他人的心聲,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難,方能得他人之心。
感悟之七:謙虛謹慎虛若懷谷——切忌得意忘形,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里,人們的心越來越浮躁了,浮躁就會讓人變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為了讓鮮花常伴于我們身邊,讓事業(yè)不斷前進,讓我們從現(xiàn)在就開始謙遜謹慎,虛懷若谷吧。人生中有許多哲理,如果能從中體會到幾個就會豁達,人的一生雖然不能一帆風順,經(jīng)常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之事,但歡欣、喜悅的日子也會時常光顧我們。我們要想歡欣、喜悅起來,必須學會開懷豁達,要想共同進步,必須齊心協(xié)力;如果世人都參照《易經(jīng)》生活、工作,世界就一片光明。
感悟《易經(jīng)》10
第一感悟:養(yǎng)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
《易經(jīng)》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后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頌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頌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閑氣定———戒陳浮躁
當人們浮躁的時候,應該想想那浩瀚飄渺、無窮無盡的宇宙,為什么它能夠數(shù)億年的時間仍然堅守著自己的法則,遵循自己的規(guī)律不動搖。
第三感悟:鍥而不舍奮發(fā)進取———磨掉幼稚
如果說一個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聽了,多少有點諷刺的意味。說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辯是非,不通達。說重一點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標明確果斷前行———戰(zhàn)勝疏懶
要找聰慧者,要找我們的“啟蒙”老師作為指導,而不是“啟蒙”老師來找我們,如果“啟蒙”老師指自我們的缺點和錯誤,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時機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種智慧、等待是一種積蓄、等待是一種信念。人們之所以等待,是因為時機還沒成熟。
第六感悟:冷靜反省心安理得———避免爭執(zhí)
我們必須學會反省,我們做事之前反省了,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考慮到了,辦事才能得心應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預先考慮的明自,心里也會有準備,不至于最后會把事情辦砸,甚至走向歧途。我們做事之后反省了,從中得到經(jīng)驗教訓,就可以為以后的成功鋪好路。
第七感悟:伸張正義寬厚仁慈———化干戈為玉帛
國家出師有名,懲惡揚搦善,是為了伸張正義,為天下人謀福利,這是大義,同樣一個人也能出師有名,而這個“師”就是“小師”。就是人們心中的正義之道,就是做正義之事,這個義也是小義。
第八感悟:相親相愛和平共處———趕走孤獨
愛需要相互幫助,愛需要相互依靠,愛需要理解,愛需要交流,愛需要磨合,愛需要緣分,愛可以趕走孤獨。
第九感悟:以退為進蓄勢待發(fā)———鼓足干勁
提起以退為進,我們不禁想起臥薪嘗膽,忍辱負重,胯下之辱,退一步進兩步,這些先人們留下來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故事吧。這種海闊天空表示讓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感悟:奮勇前行堅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個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須奮勇前行堅持真理,沒有奮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個泡影,沒有堅持真理,成功只能與我們背道而馳。
第十一感悟:善于溝通誠信待人———增進了解
要溝通必頌誠信待人,將心比心。溝通缺少了真誠,一切都會變得虛偽,一切都沒有意義,一切交流都因沒有力度而難以讓人信任。
第十二感悟:順應自然順水推舟———懂得順從
上帝要在你面前降下災難時,不要悲觀,不要失望,要堅強,也不要過多地去苦惱,苦惱沒有用,要保持平常心,要順應自然,要懂得有容乃大的道理,只有這樣你才能夠讓自己的身心放松下來,更理智地去處理路邊的荊棘和雜草。更快樂的去面對一切。
第十三感悟:和睦相處平易近人———融入團體
我們常說,要想做事,首先必頌會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們的事業(yè)才能夠蓬勃蘭展。而做人就是講究人緣,要想有人緣,就必須與團體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團體,就必頌積極主動地與他人溝通交流,了解他人的心聲,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難,方能得他人之心。
第十四感悟:柔順謙遜精中求細———穩(wěn)妥操辦大事
古人云:“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合抱之術(shù),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日:“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所以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第十五感晤:謙虛謹慎虛懷若谷———切忌得意忘形
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里,人們的心越來越浮躁了,浮躁就會讓人變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為了讓鮮花常伴于我們身邊,讓事業(yè)不斷前進,讓我們從現(xiàn)在就開始謙遜謹慎,虛懷若谷吧。
第十六感悟:有備無患奉獻爰心———分享快樂
世界是美好的,我們以微笑去面對世界時,我們征服了世界;創(chuàng)業(yè)是艱辛的,我們以微笑去面對創(chuàng)業(yè)時,我們成就了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業(yè)是一種分享,一種付出。付出是一種愛,愛是快樂的,快樂需要微笑。微笑,沒有沮喪,也沒有失敗,只有進步,只有成功。
第十七感悟:隨機應變開闊視野———靈活變通
要學會相互溝通,相互促進,不斷拓寬視野。沒有開闊的視野,沒有長遠的眼光,就會跟不上時代潮流,就會守舊,就會落伍。
第十八感悟: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冷靜糾正錯誤
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別人的賞識,期待著社會的肯定,期待著自我價值的確認,這是一種積極的動力,不管是批評還是表揚,都應該有明確的針對性,要就事而論,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空洞。
第十九感悟:智慧感化德行育人———因勢利導
教育人或者管理人都要以理服人,以智慧來感化,以智慧育人,堅持中庸之道,利用因勢利導的方法教導人,從而取得人們的信任或尊重。
第二十感悟:審視目我觀察別人———完善自我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必須審視自我,經(jīng)常反省自我。經(jīng)常審視自我會讓自己更能夠認識自我的不足和錯誤,從而改變自我,提升自我。
第二十一感悟:大事花小小事化了———消除阻梗
化解矛盾要首先從自己做起,記住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要走進別人的心靈,自己就要首先敞開胸懷。這樣就會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二十二感悟:樹立形象提高修養(yǎng)———學會包裝自我
每個人就象一個招牌,當你出現(xiàn)時,人們對你會產(chǎn)生一種印象,要想被人們所認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要樹立形象。
第二十三感悟:順應時勢尋求幫助———正確對待衰敗
有的時候,衰敗會給人以毀滅性的打擊,憑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躲避,這個時候,要會尋求外援,取得幫助,增加自己的力量,共同承擔衰敗帶來致命的打擊。
第二十四感悟:有錯就改改邪歸正———學會僦聰明人
人生就是這樣,既然有了錯誤,就要勇于面對,要有錯必糾,及時改過,方能進步。
第二十五感悟:光明磊落腳踏實地———戰(zhàn)勝虛偽
人需要豁達,需要開朗,需要拋開煩惱,需要放開心情,更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直,坦然地面對一切,這樣,你的所有煩惱就會煙消云散。
第二十六感悟:積德行善招賢納士———攬人才籠人
作為一個領(lǐng)導,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績,身邊必頌有一大批為自己能撐得起腰桿子的賢才,為自己死心踏地而賣命的志士,同時還要不斷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德行越高,懂得越多,事業(yè)才會越順利。
第二十七感悟:自食其力養(yǎng)人養(yǎng)德———學會養(yǎng)家糊口
人要學會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創(chuàng)造財富,養(yǎng)護自己和家人,不要好逸惡勞,好吃懶做,游手好閑,成為家庭的懶漢,國家的負擔。
第二十八感悟:敢闖敢干不怕失敗———堅強如剛
在大的過渡時期,免不了困難重重,荊棘遍地,但做事情之前,需要我們的耐力,需要我們敢闖敢干,不怕失敗。
第二十九感悟:流而不盈持中守正———直面坎坷
人生的道路上總是有填不完的坑坑坎坎,我們正在困難之中時,要知道流而不盈的道理,要有持中守正的態(tài)度。
第三十感悟:選擇依靠知命樂天———保存退路
眼前的太陽已經(jīng)沉沒,背后的太陽還沒有升起來,我們站在黑暗中,應該做點什么呢?沒有別的捷徑可走,只有依靠腳下的土地,依靠繁花碩果的春秋,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堅持不懈。
第三十一感悟:相感以情坦誠相待———尋找朋友
我們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朋友不是一段永恒,朋友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但因為緣起緣滅使生命變得美麗起來。即使沒有將來又有何關(guān)?至少,不能忘記的是朋友以及與朋友一起走過的歲月。
第三十二感悟:人貴有恒積極主動———持之以恒
人活在世,最怕沒有志向,沒有堅強的毅力去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一個人成就大小,往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但如果有堅強的毅力,絕不會一無所成。
第三十三感悟:遠離小人敬而遠之———保護自己有學問
《易經(jīng)》告訴人們,山高天退,山不論多高,也不能接近天。遠離小人,但不要憎惡小人,而是嚴于律己,使小人不能接近。
第三十四感悟:目標正確懂得放棄———穩(wěn)步壯大自己
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穩(wěn)步前行,在磨礪中不斷壯大自己,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提升自我,要謙虛進取,吃苦耐勞,目標正確,懂得放棄,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自我的實力。
第三十五感悟:愛崗敬業(yè)以德服人———緩步晉升
以誠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現(xiàn)階殷,它又賦予了新的意義,是我們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標志。
第三十六感悟:退而自保鋒芒不露———心懷遠大抱負
韜光養(yǎng)晦就是要沉著應付,能忍辱負重,凡事收斂鋒芒,隱藏才能行跡,等到條件成熟時,一展自己的遠大抱負。君子光明的德行受到創(chuàng)傷,這時再繼續(xù)前進是非常艱難的,聰明的辦法是收斂自己的光芒。
第三十七感悟:端正家風教子有方———創(chuàng)建美好家園
有句話說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為人父母的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做出了一些丟人現(xiàn)眼的事情,做兒女的難道不受到感染嗎?誰不指望子成龍女成鳳,但必須要一個先決條件家風純正。
第三十八感悟:求同存異信而不疑———學會與不同人相處
自己與別人意見相左時,關(guān)鍵的是要把握時機,在異中求同。異中求同,是為人處世的一大特色。要做到這點,必須具備寬宏大量的.氣度,拋棄雜念的心態(tài),才能被他人真誠地接受。
第三十九感悟:追思反省剛健中正———擺脫困境
困難是難免的,這個世界本來充滿著矛盾,困難時時有,事事有。就看如何對待它。有了困難,要客觀分析它,深入地研究它,從中得出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從而采取對策,汲取經(jīng)驗,爭取下次不再發(fā)生。做到吃一塹,長一智。
第四十感悟:養(yǎng)精蓄銳改過自新———平安渡過險境
有了困難,必須想辦法解除,就像遇到高山,看到沙漠一樣,必頌勇戢地面對。但一定要有方法,才能平安渡過險境。
第四十一感悟:吃虧是福有失必得——獲得利益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得失失,失而復得,這便是生命的歷程。有一種得失是必然的——得生,必得死。然而,同是懂得這一法則的人,所得卻不盡相同,一種是消極的,像“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另一種是積極的,正如季羨林所說,“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絕不能白白的把生命浪費掉。”前者對于這個法則局限于明白,而后者卻是透悟——不只對這個法則,也是對人生。
第四十二感悟:樂善好施惠人惠己——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易經(jīng)》告訴我們,損上益下,都是民悅無疆,都是道義大放光芒。你對別人好,別人對你好的概率非常大。這是自然法則,因為畢竟好人占多數(shù),善心占多數(shù)。佛說,愛別人,別人會回報給你,這樣,就等于你自己愛自己了。愛別人吧,他會回報給你。愛,讓我們共贏。
第四十三感悟:當機立斷勝卷在握——處理事情要果斷
做事要果斷,要雷厲風行,不可慢吞吞,猶豫不決。否則,會毀壞前程。有史以來,成大事者在處理事情時都會當機立斷,拿得起放得下,干凈利落。
第四十四感悟:珍惜緣分選擇朋友——慧眼識他人
相遇是一種緣分,是一種機遇,是成功的開始。機遇之后便有親情,友情和愛情,從這方面來說相遇是好事。但相遇并不總是好事,所以,要學會慧眼識他人。
第四十五感悟:聚集英才用人所長——開創(chuàng)光明
對于現(xiàn)代的企業(yè)領(lǐng)導者來說,在激烈的競爭中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須求得“賢臣良將”,有精干的下屬輔佐。這就要求領(lǐng)導者們能做到“尚賢”,以才為標準,招攬一批可用之才。
第四十六感悟:積累資本尋找貴人——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
機遇和貴人是在適當?shù)臅r候出現(xiàn)的適當?shù)娜耍,物的組合體。我們無法控制這種完美的巧合何時出現(xiàn),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控制自己的人脈來給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
第四十七感悟:臥薪嘗膽笑看人生——擺脫潦倒
《易經(jīng)》告訴我們,當你窮困之時,要想沒有災難,要想通達,必須做到冷靜相對。雖然身陷窮困,仍然自得其樂,不心急火冒,堅持自己的理想,臥薪嘗膽,堅守中正的原則。
第四十八感悟:求賢若渴善待英才——做合格的老板
給別人機會,就等于給自己機會,職場也是如此。對別人寬容,將會造成能力互補,資源共享的職場氛圍。經(jīng)常給自己公司的員工以涌泉相報,將有助于提升你的職場情商,增強你的職場凝聚力與向心力。
第四十九感悟:破舊立新與時俱進——改變自我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就會被淘汰,所以,只有不斷地推塵出新,才會有進步和發(fā)展。
第五十感悟:厚積薄發(fā)堪當重任——干大事要人才
《易經(jīng)》告訴我們:才能淺薄,而地位尊貴,欠缺智慧,這樣的人去圖謀大事,必定能力不足。這樣的人如果擔當重大責任,是很少沒有災禍的。
所以,要薄積厚發(fā),奮發(fā)向上,取得進去。
第五十一感悟:笑容坦然言行自若——遵循行為的規(guī)則
在這多變的紅塵世界,誰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人生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無論處于何種境遇,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隨遇而安,擁有一份從容,坦然面對人生。
第五十二感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做事有分寸
在一切工作中,我們的決策都應該既尊重客觀規(guī)律,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原則性和靈活性高度統(tǒng)一起來,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到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第五十三感悟:循序漸進德厚載物——提升自我實現(xiàn)目標
在人生的道路上,起點低并不可怕,只要能夠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日積月累地做下去,終究會從低洼的平地攀登上理想彼岸的。
第五十四感悟:專心如一白頭偕老——尋找如意伴侶
誰離開誰都可以活下去,但要知道誰要擁有了誰,會更幸福。所以請珍惜你的他(她)吧!只有相互依偎,相互關(guān)愛,相互信賴,專心如一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
第五十五感悟:扶危濟困澤被后世——達則兼濟天下
人生有多少價值,取決于幫助身邊周遭的人創(chuàng)造出多少價值。人生愈有價值,生命愈有力量,自然也就愈快樂。我們不管價值觀來自何方,歸向何處,只要知道堅定不移,帶來的是快樂,延伸的是幸福,這就夠了。
第五十六感悟:走出家們闖蕩世界——尋找發(fā)展之路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我們要走出去,看世界,學本領(lǐng),破除了滿足現(xiàn)狀,因循守舊的傳統(tǒng)觀念,樹立市場觀念和致富意識,尋找適合自己的發(fā)展之路,勇于走出家門闖蕩世界。
第五十七感悟:過謙不及有始有終——實現(xiàn)志向
謙虛固然好,但謙虛過度,就是懦弱。因此,面對人生的各種抉擇,要知道何時應該謙虛、何時應該張揚,從而靈活應對,游刃有余,促使自己快速達到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巔峰。
第五十八感悟:開懷豁達齊心協(xié)力——共同進步
人的一生雖然不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坎坎坷坷,是避免不了,但歡欣、喜悅的日子也會時常光顧我們。我們要想歡欣、喜悅起來,必須學會開懷豁達,要想共同進步,必須齊心協(xié)力。
第五十九感悟:凝聚人心增強實力——一盤散沙是大害
市場上的優(yōu)秀人才不多見,籠絡優(yōu)秀的人才是企業(yè)成功的重要保證,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激勵機制以吸引行業(yè)最優(yōu)秀的人才,籠絡一流的人才才能增強公司的綜合能力。
第六十感悟:潔身自保無欲則剛——懂得節(jié)制
只有懂得節(jié)制,才可能做好選擇。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我們必須學會約束自己,時時審視自己,關(guān)鍵時刻要會潔身自好,要懂得無欲則剛的道理,千萬不要讓一些壞習慣影響了自己的人生。
第六十一感悟:誠實守信專心致志——推動事業(yè)發(fā)展
人要專心就能做成好多事。人的潛能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件事情,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第六十二感悟:小過無錯大過難容——正確對待過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過失是很難避免的事,關(guān)鍵要學會正確對待過失,開動腦筋思考過失,從過失中得到啟迪。
第六十三感悟: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保護成功果實
成功了,確實不容易,也許它蘊含了我們半生的心血,既然成功的果實來之不易,就讓我們多一點居安思危的意識,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吧。
第六十四感悟:永不懈怠消除悔恨——迎接勝利
不要因生活中的一些細小過失而后悔,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個人一輩子都會生活在數(shù)不清的悔恨之中。如果錯已鑄成,且又無法彌補,要當機立斷:吸取教訓,以后不要再犯。這種很干脆的自我警告,比放在心里悔恨更有用。
感悟《易經(jīng)》11
《周易》這本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聽說過了,不過它比《論語》這些書要神秘得多,我還記得是從外公那里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正是過年,淘氣的表弟不知道從哪里翻出來了一本發(fā)黃而且還沒有封面的書,結(jié)果外公很寶貝地拿過這本書,不讓表弟玩。外公就說這是《易經(jīng)》,然后叔伯們,姑丈們都說這本書很好因為年紀太小,記不太清楚,不過,《易經(jīng)》是一本好書,我從小就知道。
漸漸長大,還是沒有拜讀這本書,我心中有小小的疑問:這本書不是很有名嗎?怎么都沒有怎么看到同學看呢?
大學后,專業(yè)的原因我正式有機會閱讀了這本書,而且知道《易經(jīng)》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這是一本關(guān)于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兇的`判斷,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辭、爻辭的書。簡單一點說,就是類似于看風水,算命的書。難怪外公會讀它我外公的業(yè)余興趣是幫人家樓房看風水。
不過,雖然是關(guān)于算卦的書,不過我還是懷著濃厚的興趣讀下去,因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于《周易》,我想,這本書不會那么簡單,應該是一本充滿哲學的書。
作為四書五經(jīng)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專門用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也講述了怎么處理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guān)系。
感悟《易經(jīng)》12
“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觀卦的下卦是坤,為地、為順;上卦是巽,為風、為草木、為近利市三倍。如果將卦中的兩陽爻當作“一體”的陽爻,將四陰爻當為一體的“陰爻”,則觀卦成了艮卦,艮為止,為少男。
這是一個卦象——在盛大的祭祀觀禮上,民眾順應、整齊,太子觀察人群從祭祀前的洗手(祭品未上)之時開始——誠敬之心就已油然而生。面對盛典,太子感嘆道:“自然因神妙法則而四季自然更替——不會差錯;圣人效法自然法則設立教化——天下誠服!
《序卦傳》:“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
《說文》:“觀,諦視也”
君王之子沉思——作為新君,我將“道法自然”——我將效法父王,省察四方,了解民情——因人、因地而設教,四方臣服。如同風行地上,草木皆服——天下怎能不治?
父王曾經(jīng)告誡說:審視自我,對比他人,觀察天下大勢。以孩子般的`單純的眼光,就像盲人摸象,解決不了問題。事物的表相之下——隱藏著太多的潛在規(guī)則——讓人霧里看花,使人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如果用心去體會,多一份理性與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
原來,“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是告訴我們,眼界決定境界!只要有超人的慧眼——“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比松獜拇司!
感悟《易經(jīng)》13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書,全世界都在研究與討論。這本書包羅萬象,天文、歷史、軍事、哲學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們現(xiàn)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紅樓夢》一樣,世界觀不同,造成研究結(jié)果的不同。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談不上研究,但是書中的文字與哲理,我認為是很值得我們一看和把玩的。
我看《周易》,雖然沒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為人的道理。象書中第一卦,‘乾’卦,乾為天,說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強不息’,這是告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終,不要半途而廢;還說‘潛龍勿用’是說萬事不要強出頭,能辦的就辦,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萬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釋就是說,槍打出頭鳥;‘坤’卦,坤為地,是要我們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載物’,這是教我們做人要有寬廣的胸懷,不要斤斤計較;‘恒’卦,孔子在系辭中說‘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這是教我們知道,怎樣做一對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有一女侍五夫之象,是說女人的不好讓我們‘勿娶此女’;還有‘否極泰來‘這個成語,也是來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說世間的事物‘不能終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轉(zhuǎn)化,‘陰極必反,陽極必至’的道理,是告訴我們,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事物的量變,必然要達到質(zhì)的變化。對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義,萬事都不要過‘度’,過‘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變化。
《易經(jīng)》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為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所謂陰陽就是相對的正反兩方面,你不能太陰,也不能太陽。因為物極必反,萬物都講究平衡。萬物既是對立又是統(tǒng)一,互生互換。
感悟《易經(jīng)》14
《周易》是中國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
作為五經(jīng)之一,《周易》的博大精深遠遠不是我所能讀懂的,只能說,在讀《周易》及一些相關(guān)著作時,對《周易》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在沒有真正接觸《周易》的時候,我認為《周易》就是《易經(jīng)》,兩者都是指的同一本著作,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然而通過更深入的了解,對《周易》與《易經(jīng)》二者的關(guān)系有了新的認識。原來,易經(jīng)指的是“上古三易”,及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三本著作的總稱;《周易》只是易經(jīng)的一種,兩者為種屬關(guān)系。因為《連山》與《歸藏》早已失傳,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易經(jīng)》其實是《周易》本篇及為其釋名解義的傳等的合篇。
《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有人認為《周易》是一部卜筮之書,卦爻辭是卜筮記錄,也有人認為《周易》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有人認為《周易》是華夏民族特有的一部思維工具書。我更加贊同第二種說法。呂紹綱先生認為:“《周易》實質(zhì)上是一部講思想的書,一部哲學著作,卜筮只是它的表面軀殼,而且如同化石一般的軀殼,是死東西,軀殼里面包著的思想才是它有生命的活的靈魂。”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周易》的卦爻辭,在對卦象進行例說的過程中,也透漏了對自然、社會中事物的屬性及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樸素辯證的認識,體現(xiàn)了一種樸素的唯物世界觀:尊天道,重人謀!吨芤住坟载侈o中對于天道即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是十分強烈的。例如:《坤》初六:“履霜,堅冰至!碑斈_踩到秋霜時,冰凍的寒冬也將來臨。
事物的生長消亡有其必然的規(guī)律可循,這不是一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泰:“小往大來,吉,亨!比跽唠x去,強者到來,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所以吉祥、亨通。由于對天道的尊重,人世間的吉兇禍福的決定因素,也就必然是人謀,也就是說人是這個社會活動的主體,如何調(diào)整自己的言行舉措,創(chuàng)造或改變環(huán)境條件,使之符合自然規(guī)律。從《周易》的'卦爻辭中可以看到,人的品德修養(yǎng),往往可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例如:《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本邆淞酥甭、方正、寬容的品德,做任何事情都會暢通無阻!吨t》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謙虛的君子,若用同樣的態(tài)度去涉大川之險,也會吉祥如意!杜R》上六:“敦臨,吉無咎!倍睾駥捜莸氖┱,臣民悅服,必然吉祥無災禍。相反,如果不注意修養(yǎng)德性,就難免會有災禍臨頭。例如:《履》九五:“夬履,貞厲。”剛愎自用,必有危險!吨墟凇飞暇牛骸鞍恳舻怯谔,貞兇。”脫離民眾,孤芳自賞,必致兇險。同樣,以《乾》卦為例,它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過程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潛藏、萌發(fā)、成長、茁長、全盛的發(fā)展過程。
人類的行為,應當效法這一自然規(guī)律,在自強不息的同時,把握時機,善知進退。當力量薄弱的時候,應該隱忍等待時機,切記妄動;當可以出示而又羽毛未豐的時候,應該以誠待人,積聚力量;在成長時期,一方面應該奮發(fā)有為,自強不息,同時也要戒驕戒躁,謹慎處事;當機會來臨可以放手一搏的時候,應該一本初衷,團結(jié)上下,使上下一心,各得其所;當久居高位時,力所不逮時,應該居安思危,及時自悔,方能自強而不息。只要進退得當,趨利避害,則事必成。
其實人生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困難與挫折。如果面對困難與挫折,我們不能做到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以樂觀的心態(tài)待之,那么我們將無法跨越障礙,獲得成功。所以,在各種活動中,我們應該積極進取,自強不息。
感悟《易經(jīng)》15
針對《易經(jīng)。季傳》(引自劉毅宏的《三字經(jīng)講記》)的這一段文字,我對這段關(guān)于八卦的內(nèi)容畫了如下一張表格,不知道古人的河圖洛書是怎么回事,權(quán)當數(shù)字游戲,大家共享。
《易經(jīng)。季傳》中講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行變化而成鬼神也!
注解:我們一般都把五行當中的“行”念成xing(第二聲)。我們知道它是個多音字,最常用的還有個行hang(第二聲),在這里,不妨把它理解成行來作圖。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可思議地便于理解。此文以下的“行”字都念作hang(第二聲)。
那么首先是這十個數(shù)分別兩個兩個一組,共五行。分為天和地兩列!疤煲惶烊煳逄炱咛炀拧钡腵意思是“13579”在為天的這一列。剩下的偶數(shù)“246810”則應該在地字那一列。這樣天數(shù)有五個數(shù)字,地數(shù)也有五個數(shù)字。“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意思是每一列的五個數(shù)相加都有一個值。接下來作者解釋了這些值分別是多少:天數(shù)二十五,地數(shù)三十。就是天數(shù)的數(shù)字相加就等于25,地數(shù)的數(shù)字相加就等于30。和在一起算是55(這是“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的意思)。
那么這些數(shù)字的具體位置怎么定呢。別急,文章還有另一段話。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边@就是這些數(shù)字應該的位置。
“天一生水”不妨理解為,天字下,1對應的位置應該是水。“地六成之”地字下,6對應的位置和它相輔相成。這也應證了“陰陽相合”,輔佐生成的說法。為了便于理解,筆者把“某某生某某”的數(shù)字用紅色標記出來,以便于觀察。
其余的都這樣類推理解,把數(shù)字填入相應的框即可。
另外還有一個觀點也很重要!皢螖(shù)為陽,雙數(shù)為陰”,對照一下我們繪制的表格,確實天下都是陽數(shù),地下都是陰數(shù)。而且文中還講到每行分陰陽,分別是陽五行,陰五行。我們的表格是都具備的。說得更直白一點,所謂的“陽五行”就是由“1”這些陽數(shù)組成的行!瓣幬逍小眲t是由“2”這些陰數(shù)組成的行。只是這里比較特殊,每個陽行或陰行的內(nèi)容只有一個數(shù)字而已。
至于怎么用這張表格來推衍其他的卦象,筆者還未真正接觸《周易》,暫時先討論到此。如有后續(xù)發(fā)現(xiàn),希望能精彩繼續(xù)。
【感悟《易經(jīng)》】相關(guān)文章:
感悟《易經(jīng)》08-10
感悟《易經(jīng)》01-17
《易經(jīng)》與人生感悟05-28
易經(jīng)講解:《易經(jīng)》的數(shù)08-01
感悟:易經(jīng)的人生啟發(fā)08-24
學習易經(jīng)的感悟(精選10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