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實習報告

時間:2021-05-29 14:50:10 報告 我要投稿

【推薦】地理實習報告4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實習報告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地理實習報告4篇

地理實習報告 篇1

  一、形成條件

  1、可溶性巖石可溶性巖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巖>硫酸鹽巖>碳酸鹽巖;由于碳酸鹽巖種類較多,其各類巖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從巖石結構分析,結晶質巖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巖比不等粒巖溶解度要小。

  2、巖石透水性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巖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3、流水作用⑴、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于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下面幾個化學方程式反映了巖溶作用的進行:

  H2O+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HCO3-;(第二步:碳酸離解生成H+)

  H++CaCO3==HCO3-+Ca2+(第三步:H+與CaCO3反應生成HCO3-,從而使CaCO3溶解)

  這幾步反應在大自然間是十分復雜的過程,因為溫度,氣壓,生物,土壤等許多自然條件制約著反應的進行,并且這些反應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應向右進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巖溶作用進行比較容易,反之則不利于巖溶作用。⑵、流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么?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巖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于巖溶作用的深入。

  4、氣候影響比如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巖溶作用得以延續進行。

  二、發展階段

  1、地表水沿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巖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后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

  三、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溝和石芽(路南石林)

  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巖石表面和裂隙流動過程中不斷對巖石溶蝕和侵蝕,從而形成的石質溝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其實它是溶溝形成過程中的殘余物。云南地區的石林就是發育比較好的形態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條件是厚層、質純、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稀疏和濕熱的氣候環境。

  2、天坑和豎井(興文石海)

  主要是由于巖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斗狀的圓形洼地或豎井狀的洞,在我國的重慶和四川南部地區分布較為廣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兩側和洼地、盆地底部,因為流水沿著巖石的裂隙侵蝕強烈,所以天坑或豎井深達幾十米到幾百米。

  3、溶蝕洼地和溶蝕谷地

  溶蝕洼地是一種范圍廣,近似圓形的封閉性巖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澇,旱季易干。面積一半數平方千米至十幾平方千米。溶蝕谷地是溶蝕洼地進一步擴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構造影響比較大,面積更為廣,一般數十平方千米至數百平方千米,平面條狀分布,長達數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徑流,例如廣西都安有一溶蝕谷地寬

  一公里,長十公里。這種喀斯特地形在我國云貴高原分布廣泛,當地人稱之為“壩”。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徑流消失后巖溶區遺留下來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著谷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這種地表徑流轉為地下徑流的現象叫做伏流。還有一種形成原因即類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的結果。這樣的地貌類型在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比較常見。⒌峰林、峰叢、孤峰、天生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我國廣西省風光獨特,巖溶作用是形成這天然屏風的主要原因。

  峰叢是可溶性巖受到強烈溶蝕而形成的山峰集合體。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演化而形成的。當然,在新構造作用下,峰林會隨著地殼的上升轉化為峰叢。山峰表現為錐狀、塔狀、圓柱狀等尖銳峰體,表面發育石芽、溶溝,山峰之間又常常有溶洞、豎井。峰叢地貌可以說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館。

  孤峰是巖溶區孤立的石灰巖山峰,它需要地殼長期穩定而無太大的地質運動。奇特美麗的桂林山水會把大自然對它的寵愛告訴你。天生橋是可溶性巖下部受流水溶蝕而形成的拱橋狀地貌。6、地表鈣華堆積

  這是一類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華,鈣華堤壩和巖溶泉華。

  瀑布華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內力作用減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華。我國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屬于這一種。

  鈣華堤壩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滲透的巖溶水在地下徑流一段距離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出多種色彩。這種地貌在我國四川黃龍寺一代分布較廣,黃龍寺旅游業的發展可以說與這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緊密相連。

  巖溶泉華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溫度升高和壓力減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鈣華沉積,長時間的積累使泉華形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幅美景。這種喀斯特地貌在我國云南較為常見

  四、地下巖溶

  1、溶洞的`概況(興文石海大漏斗)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幔等。小的連一個人都難以通過。溶洞是

  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果。溶洞景觀在我國的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省區分布較為廣泛。

  2、溶蝕地貌石鍋和邊槽

  如果一個溶洞頂部的某一局部地點受到較為強烈的紊流作用,隨著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頂側凹入的弧形面,這樣的地貌稱為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向洞測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溶蝕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見。

  3、堆積地貌

  堆積地貌是溶洞景觀中的精華部分,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溶洞中你盡可以欣賞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并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

  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巖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巖溶水沿著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并在滴水處不斷沉淀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

  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巖溶堆積物,主要是巖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斷沉積的產物,它與石鐘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石鐘乳和石筍的橫剖面都具有同心圓結構。

  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并逐漸結合成一體,隨著巖溶水的不斷沉積,慢慢形成粗壯的石柱。

  石幔是巖溶水沿著洞壁呈薄膜狀的漫流過程中CaCO3逐漸沉積的產物,一般呈片狀、層狀,并且有彎曲的流紋,高者達數十米,非常壯觀。邊石堤是指溶洞底部兩側堤狀堆積物,高度一般幾厘米到幾十厘米,呈弧形階梯狀。

  另外,在溶洞中還有許多奇特的景觀,有的似蓮花開放,有的如樹枝伸展,還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五、實習總結:

  這次人文地理實習是在學習完人文、旅游、城市地理等學科之后的一次較長時間的野外人文實習,在實習中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和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比如喀斯特地貌的旅游開發這些東西在實習中自己的親身體會下、在老師的幫助下都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同時,也遇到很多的問題,在實習回來后通過查閱資料和積極思考都得到了一定的解決,從而幫助我寫完這篇實習報告。

地理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概況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區域性、時間性很強的學科,同時它也是我們地理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而人文地理學的野外實習是由人文地理學本身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決定的。盡管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衛星遙感、計算機模型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高技術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實驗室模擬終究不能代替社會考察,因為復雜的人文現象不可能搬到實驗室中來,而人與環境的關系在各種開發規劃中表現出來的結果是無法模擬出來的,況且各種開發理論也要到社會中得到驗證。

  人文地理學實習是在對老師課堂理論教學的補充,是培養學生科學的人文地理思維能力和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所謂科學的人文地理思維是指面對紛雜的人文現象,采取科學的區域性、綜合性思維,以人地關系為核心,發現各種人文現象的時空聯系與差異,揭示它們相互作用的特征與規律。人文地理思維的獨特性便是綜合性思維、區域性思維及人地相關性思維,具有廣放性。它遵循其他學科的理論原則,但又不拘泥于其他學科的桎梏。

  三、實習任務

  人文地理實習可以讓學生掌握好一個研究方法,同時在課堂的基礎上更加對人文地理學有個更深層次的理解。通過對長春市桂林路商業區的實地考察和各方面的調查,理解并掌握有關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知識,其主要任務可分為:

  (1)熟悉并掌握長春市桂林路地段的人文地理環境結構的基本特征,人文條件、產業分布情況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實習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分析其所屬地段的商業氣息,人文概況。

  (3)了解桂林路地段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況,尤其是商品服務業的發展。

  (4)注重分析六條商業街各商業網點類型,描述其商業活動的功能、性質、集聚分散以及人流興旺程度;對比六條商業街整理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并用簡單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

  (5)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一份綜合的人文地理實習調查報告,加深對人文地理學的學習。

  四、關于桂林路商業圈

  桂林路

  由圖可知桂林路商業區在南北向(自北向南)由隆禮路、隆禮路胡同、桂林路、桂林路胡同、西康路、西康胡同構成;東西向(自西向東)由長慶街、立信街、百匯街、豐順街、岳陽街西二胡同構成。這幾條線路橫貫串成了桂林路商業區,每條路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所在。

  桂林路商業圈位于朝陽區,是以同光路、牡丹街、自由大路、立信街合圍的區域,以同志街和桂林路交匯處為中心。長春市商業圈包括都市級商圈、區域級商圈、社區級商圈和特色商圈。其中桂林路商業圈屬于都市級商業圈。

  1、桂林路商業區的繁榮

  桂林路商業區嚴格來講并不是以桂林路為主導,它的主干道是同志街,立信街、百匯街、西康路、隆禮路等多條繁華的街道縱貫其中。桂林路僅僅只是其中東西向的一條小路,卻承載起了整個桂林路商業區的美名。

  桂林路的專業店、專賣店、餐飲業獨具特色,商業氛圍濃厚、商業業態成

  熟。以桂林路為中軸,方圓1.2平方公里的區域,被市政府命名為“長春韓國商業街”,以經營韓國特色商品為,。依林小鎮、桂林商廈、小燕莎等幾家大型小商品零售店形成互為依賴彼此作用的“集客效應”,以年輕人為主要目標顧客群的時尚、前衛、國際化的購物、休閑、娛樂型商圈,成為長春市人流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盡管有紅旗街和重慶路與之競爭,由于存在空間摩擦和距離衰減,桂林路市場仍有之得天獨厚的優勢。

  桂林路的繁榮原因有很多,桂林路商業圈主要依托道路兩側臨街商業裙房,以品牌專賣店、專營柜臺為主,“青春、時尚、科技”的特點,對25歲以下的中、高檔青年人消費群體具有重要影響力;桂林路商業圈又稱“韓國街”,以經營韓國特色商品為主,吸引了大量韓國友人的投資和光顧,同時也使批走在時尚前沿的青年人駐足于此;該區域周邊居住與辦公人群收入較高,消費能力較強。桂林路的繁榮主要依托解放大路上的白領一族和周邊學校,如吉林師大、東北師大、吉林藝術學院、長春工程學院以及清華外國語學校、師大附中等,另外還集中了省電業局、省中行、省林業廳、省外貿廳、省圖書館、市土地局、朝陽區檢察院、韓國江原道辦事處等眾多行政機構。此外,附近的居民多為醫院、教育、政府、文藝等系統的家庭住宅小區,生活品味相對較高,消費能力也相比較強,從而使附近的桂林路繁華。同時,它本身就是農貿市場,吸引消費者,因此吸引大量韓商聚集于此投資。

  五、實習結果

  1、西康路胡同

  西康路胡同大多是以服裝店,寵物店,美發店和飯店為主,在下段以寵物店集中為主,上段以服裝店的集聚較為明顯。西康路中段的商業區較為集中,

  西康路胡同人流量、車流量由東向西變化不太大,店面依次增多,店面級別有所升高,用地向立體化發展。此處支路較少,店面也只有幾家,但都是較大規模的,例如紅堪KTV。

  2、西康路

  西康路人流量、車流量由東向西依次增加,店面依次增多,店面級別升高,用地向立體化發展。其中以小吃店多,服裝店、商品店多,但均級別低,規模大小不一,但人流量大。周圍還有方便消費的銀行所在。

  3、桂林路胡同

  桂林路胡同店面居多,大多店面主要以飯店,服飾鞋帽店,美容美發店為主。北側理發店很多,其他店面級別也相應的有所增加,并且級別高,南側服裝店居多。店面密度增大,用地向立體化發展,娛樂城、網吧等出現。人流量、車流量由東向西依次增加,店面依次增多,店面級別升高。單桂林路胡同上段

地理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區域的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與南京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1度14分—32度37分、東經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實習區域的自然地理概況:

  南京為江蘇省會,地處長江下游平原景色優美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城市,地理優越,風景佳麗,有國家生產力布局中最大的經濟核心區——長江三角洲、寧鎮丘陵小區、江淮平原,屬北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資源充足,平均氣溫15.7度,南京市面積為6516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一).南京地區地質地貌簡介:

  從南京向東到鎮江再折向南東東抵武進縣境孟河一帶,綿延了一系列丘陵、低山,稱為寧鎮山脈。它全長約100余公里,標高一般為100—200米,最高峰為南京紫金山主峰,海拔448米區內其它較高的山頭還有:棲霞山、幕府山、孔山、湯山、侖山。這里地層發育齊全,從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構造變形程度中等,構造現象清楚典型,巖漿巖類、火山巖類眾多且出露廣泛。加之這里地質研究程度高,交通便利,觀察容易,已成為地質旅游和教學實習的良好場所,在國內享有盛譽。

  二、典型的地質地貌地區

  1、六合方山

  1、南京長江北岸六合、儀征一帶,聳立著十余座由玄武巖構成的錐狀火山丘及平頂方山,如瓜埠山、靈巖山等,屬于六合火山群的一部分。

  2、組成火山錐的巖層及其特征:

  構成該火山基底的巖石是第三紀中新世的浦鎮組(相當于洞玄觀組),它主要出露在方山的東南坡,為一套膠結疏松的砂礫層,中、上部為棕黃色砂礫層夾砂質層,礫石形狀圓滑,成分以石英巖、石英砂巖及燧石等為主,有清晰的大型單向斜層理,含硅化木化石,屬河流相沉積物。覆蓋在浦鎮組之上的巖石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塊巖及火山角礫巖等火山碎屑巖。火山碎屑成分主要是各種形態的火山彈、火山渣、火山礫,此外還有少量磨圓度很高浦鎮組礫石,填隙物為火山灰。

  在火山碎屑巖之上為橄欖玄武巖。它呈新月狀圍繞山頂分布(北坡火山口開裂和缺失),造成方山頂部的懸崖和陡坎,厚50米至70米。巖石呈暗紫紅色和深灰色。微晶質或隱晶質,具氣孔構造。

  此外,玄武巖在此處柱狀節理明顯,形成了石柱林,多為六棱柱,少數五棱、七棱柱。這是因為玄武巖溢出地面后圍繞結晶中心收縮冷凝裂開,最終形成六棱柱。石柱多垂直于巖層層面,相對于地面傾斜。

  2、湯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地區

  湯山位于南京東郊寧鎮褶皺束南帶,由三列山組成,其走向北北東。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169米,包括排山與棒槌山;中列山山勢較高,一般標高為160—250米,包括孔山、火石峰等,主峰孔山高341.8米;南列山簡稱湯山,其主峰標高為292.3米。三列山之間是兩個谷地。

  1)地層

  這里地層出露齊全而清楚,易于觀察。寒武系、奧陶系以及志留系下統均分布在湯山。中列山與南列山體之間的谷地為志留系所在,谷地的形成是該地巖性軟弱,易受侵蝕所致。

  下中泥盆統茅山群很不發育,僅零星見于中列山。

  上泥盆統五通組至下二疊統孤峰組發育良好,均產出在中列山,因采石公路達山頂,剖面切割的清楚,化石豐富。

  上二疊統龍潭組地層位于中列山北側谷地之中,谷地的形成是該組地層巖性軟弱,易受侵蝕所致。在谷地中段黃花岸附近因公路穿過,有龍潭組下部的頁巖與砂巖暴露,其中植物化石很多。

  下中三疊統青龍群組成并列山體,在棒槌山西端便道旁其下部地層剖面十分清晰,盛產瓣腮類及頭足類化石。這里也局部暴露了上二疊統頂部的大隆組地層。在北列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引起低緩的丘崗,是由中上三疊統黃馬青群與下中侏羅統象山群組成。

  (1)上泥盆統五通組(孔山北坡)

  底部為灰白色石英礫巖及石英砂巖,厚層狀,層次清楚。下部為灰白色石英砂巖,厚層狀,間夾薄層粉沙巖。具有縫合線構造以及單向斜層理。上部為黃褐色砂巖及粉砂巖,夾有較多灰白色粘土巖及灰黑色碳質頁巖,局部夾扁豆狀薄層赤鐵礦。在灰黑色頁巖及灰黃色砂巖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亞鱗木及楔葉木等化石。頂部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縫合線構造十分發育。在距此地約100米的地方觀察到波紋構造,是流水作用產生的波浪狀構造保存在沉積巖層的層面上。該處的波痕為流水波痕。流水的波痕形態不對稱,波峰波谷均較圓滑,陡坡的方向代表流水的方向。

  (2)下石炭統高驪山組(孔山北坡)

  假整合與金陵組之上。金陵組頂部的侵蝕面起伏不平,因受過氧化,顏色發紅,面上有鐵錳質薄層堆積。下部是灰白色、深灰色、紫紅色頁巖夾薄層砂巖,含灰褐色泥質生物屑微晶灰巖透鏡體,含腕足類化石碎片。中部是灰黃色石英砂巖、粉砂巖,夾數層灰紫色、灰綠色、灰色頁巖。上部是灰白色、灰綠色、紫紅色、灰黑色粘土質及粉砂紙頁巖,夾少量薄層砂巖,總厚約36米。

  (3)上石炭統船山組(孔山組兩邊)

  與黃龍組為假整合接觸。黃龍組頂面因受到侵蝕起伏不平,且因氧化顏色發紅。但厚度約40米。為淺灰色與深灰色互層的厚層生物屑灰巖、微晶生物屑灰巖及微晶灰巖。具有縫合線構造,可借以判識剖面。中部及上部產有核形石,為圓形球,似豆粒大小,灰白色,即見于深灰色灰巖中,也見于淺灰色灰巖中,是藻類生物聚集而成的。它是識別船山組的重要標志。頂部有一層及富海百合莖的生物屑灰巖。本組產有麥粒蜓及假希瓦格蜓等化石。

  (4)下二疊統棲霞組(大石碑北壁斷層下圖)

  與船山組為假整合接觸。厚度約為130米。分為四部分:

  ①臭灰巖段,為灰黑色富含瀝青質生物屑微晶灰巖,中厚層狀,發育縫合線構造。風化面上有沿層面方向延伸的眼球狀及扁豆狀小溶溝。產米斯蜓。底部有一層數十厘米厚的灰黃色泥質頁巖及生物屑灰巖,其中產介形類化石。

  ②下硅質層段,灰黑色燧石巖夾同色具紋層構造的含硅質生物微晶灰巖,露頭零星。

  ③棲霞本部段,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巖,中厚層狀。盛產灰黑色燧石結核。具有縫合線構造。有時還見微層理,化石豐富,常見早阪珊瑚、奇壁珊瑚、中國孔珊瑚等。化石突出于巖石表面,極易找到。

  ④上硅質層段,為灰黑色燧石巖夾同色具紋層狀生物屑微晶灰巖。露頭零星,在深槽中可以找到擬紡錘蜓等蜓類化石。

  (5)下、中三疊統青龍群(棒槌山)

  與大隆組為整合接觸,厚約500米。分為上青龍組與下青龍組。在棒槌山西段人工剖面出露下青龍組,可分為四部分:下部是黃綠色頁巖、泥巖,夾薄層微晶灰巖,產蛇菊石及克氏蛤。中部是灰色薄層微晶灰巖及黃綠色頁巖、黃褐色泥巖互層,層理清晰,產佛來明菊石等。上部是灰色中厚層及薄層微晶灰巖夾黃褐色泥質微晶灰巖、鈣質頁巖、薄層瘤狀微晶灰巖及微晶礫屑灰巖。頂部是厚層微晶灰巖,多被覆蓋,僅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楚。上青龍組未見在此出露。棒槌山巖性是頁巖夾雜砂巖。巖層走向:東北西南220度,傾向:東南西北332度,傾角:65度。

  2)構造

  (1)湯侖背斜是寧鎮山脈南帶的主體構造。核部由上寒武統觀音臺組構成,兩翼由奧陶系、志留系以及上古生界組成。有時在翼部還有次一級褶曲構造出現。軸向主要為北東向,往東逐漸變為北東東向,為背斜。該背斜延長約60~70公里,寬度約為4~5公里。該褶皺北翼較陡,南翼較緩。

  北翼:走向:東南西北87度,傾向:南北0度,傾角:84度。

  南翼:走向:東南西北87度,傾向:南北180度,傾角:19度。

  (2)陽山碑林

  在陽山的這個采石場遺址,朝南的石壁上還可以看到一處明顯的斷層,這個是一個正斷層。大石碑斷層兩盤位移明顯,上盤下降,下盤上升。垂直底層距約三米左右。因為斷層面傾角較陡,故往往引起錯覺。斷裂面張開寬度不一,最寬處約一米多。裂隙內填著再結晶方解石與紅褐色粘土。內長有小樹和雜草,起著生物風化的作用。使該裂縫慢慢變大,根據以上特征,推斷該斷層為正斷層。

  3、鐘山地區

  1)地層

  (1)中、上三疊統黃馬青群(紫金山)

  主要是紫紅色鈣質頁巖、粉砂巖、砂質頁巖和頁巖,夾有數層細礫巖、含礫砂巖,巖層有明顯的沉積韻律。有蟲跡、交錯層理、波痕和微層理等原生構造。巖性自下而上可分:底部為礫巖層。中部為紫紅色粉砂巖、粉砂質頁巖夾頁巖,發育大量蟲跡及交錯層理。上部是暗灰色的泥質砂巖夾黃色砂質頁巖,波痕發育。紫金山巖性是石英砂巖,巖層走向:東西94度,傾向:南北183度。

地理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概況】

  為配合植物地理學教學要求,提高教學質量,使同學們對學科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我們在周興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針對本學期課程內容的野外實習。20xx年5月30日我們在校園內認識校園植物種類及分科情況;20xx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們從學校出發,先后到達大明山、馬山縣弄拉風景區,最后一天我們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廣西的植物的主要類型、性狀及分布規律;了解大明山植物垂直分布規律及生長環境;學會群落的抽樣調查。

  二.【實習目的】

  野外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措施,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野外實習,印證課堂理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土壤、植物和其它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發生、發展與分布規律;學會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為將來從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礎。

  三.【實習意義】

  通過野外實習,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點,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等內容,激發對祖國、對廣西大好河山的熱愛,增強珍惜資源、合理和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為達成人與自然和諧之目標,為建立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四.【實習時間地點】

  5月30日:廣西師范學院

  6月16日:廣西大明山腳(武鳴)

  6月17日:馬山弄拉自然保護區

  6月18日:廣西大明山(上林)

  五.【實習內容】

  (一)5月30日,我們在校園開始植物實習,主要認識校園內植物種類,并對植物進行分類。學校地處南寧,是位于北回歸線以南歸屬南亞熱帶氣候范圍,因此植物種類繁多,且以熱帶植物居多。同時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分布許多人工樹種及引進樹種。

  (二)6月16日,我們來到武鳴大明山山腳進行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大明山位于上林、馬山、賓陽、武鳴等縣交界地區,居北緯23deg;10′—23deg;8′,東經108deg;18′—108deg;5′,處于南亞熱帶向北熱帶過渡地帶,恰恰落在北回歸線上。該山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總面積約1100平方千米。同時大明山也是我國南亞熱帶森林植被保護較好的區域之一。區內地貌復雜,土壤為赤紅壤,微團粒性和滲透性較好。氣候條件多樣,森林植被茂密,為眾多植物的生存與繁衍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根據大明山氣候特點,原生植被群落應屬于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現植被類型主要是以馬尾松—桃金娘灌叢為主。通過觀測,山腳森林由于人類大面積栽種經濟樹種和用材樹種,破壞了原有的森林結構和生態結構植被,但植被生長良好,覆蓋較好,但植物群落簡單,植物種類較為單一,主要森林植被優勢種為馬尾松,灌木層植物主要是桃金娘,草本植物則有鐵芒箕。如今,大明山低海拔處退化的生態系統植被正處在恢復當中,處在馬尾松先鋒林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明山原生生態系統能夠得到較好的恢復。

  當天,我們在武鳴縣大明山西南坡麓,海拔230米左右,北緯23度31分28秒,東經108度20分14秒左右的地方,對當地的植物群落進行了抽樣調查。在樣方面積為10*10㎡的觀察內,我們主要對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及層間植物的數量及生長狀態進行了調查, 結果分析如下:

  喬木調查表:(見表2)

  灌木層調查表:(見表3)

  草本層調查表:(見表4)

  層間層調查表:(見表5)

  喬木層的建群種是馬尾松,郁閉度大約為0.5左右,層高3至8米左右。

  灌木層的優勢種是桃金娘,郁閉度大約為0.38左右,層高0.2至2.0米左右。

  草本層主要代表植物為鐵芒箕,其生長活力旺盛,郁閉度大約為0.1左右,層度多在0.1到0.6米 左右,且多數處于孢子期。

  層間植物多為爬山虎、木防己、海金沙、牛白藤等藤類。層高遍布整個植物樣方。

  (三)6月17日,我們來到廣西弄拉自然保護區。弄拉自然保護區是位于馬山縣東部,以古零鎮為中心的喀斯特石山區,與大明山的不同,這里是由白云巖、龍巖、石灰巖發育而成的黑、棕色石灰土,有石漠化。土壤淋溶等現象,屬峰叢洼地型地貌。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5公里,保護區總面積84.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3.7%。該保護區也是石灰巖地區適生樹種造林技術推廣示范區,該地石山區原生植

  植被類型屬于,其中分為實驗區、緩沖區和核心區。其中保護區海拔最高山峰為766m。弄拉林區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同時為了發展經濟,在保護區中有許多用材林、經濟林和農作物。蘊藏的生物種類較多,同時由于土壤性質特點,不利于植被的生態恢復,因此建立保護區對保護原生態植被和野生動植物有重要作用。

  在弄拉我們觀察到了許多植物,包括內容如下: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是最原始的維管束植物。大都為草本,少部分為木本。孢子體發達有根、莖、葉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其中保護區內的蕨類植物主要有蜈蚣蕨、烏蕨等。

  雙子葉植物是被子植物門中兩大類之一。種子的胚有兩枚子葉。植物體各異,葉脈網狀,花的各部多為五數。保護區內包括的雙子葉植物主要有豆科、馬鞭草科、大戟科、無患子科、蕓香科、薔薇科等。

  單子葉植物葉脈常為平行脈,花葉基本上為3數,種子以具1枚子葉為特征。絕大多數為草本,極少數為木本,維管束分散,莖及根一般無次生肥大生長,葉一般為單葉、全緣,葉片與葉柄未分化,或已明顯分化,井常有葉柄的一部抱莖成葉鞘。區內包括的單子葉植物主要有禾本科、龍舌蘭科等。

  在保護區的山腳樹木覆蓋率達到30%左右,多為人工種植的用材樹種,有高大的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在山腳優勢種主要是頂果木、狗骨木、圍涎樹、任豆、肥牛樹、墨西哥柏等。

  隨著海拔的升高,大約在200m到300m左右的石灰巖山地區,由于坡度變陡,植被開始發生變化。主要的優勢群落變成灌木層,優勢種為老虎刺,還有吊絲竹、蕓香竹、米念芭、菜豆樹、相思樹、苦楝樹等。

  海拔大約500m左右,山體土壤薄而少,因此,主要是灌木草本植物,沒有高大的喬木。優勢種是蕓香科的蕓香竹。其他為五節芒、粽葉蘆等。這些植被都表現為矮小、莖細,適應土層薄的地方生長。

  因為石山地區土壤比較貧瘠且總量較少,土壤堆積在石縫中,為提高存活率和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也為獲取更多的營養以保證植物本身的生長需要,在此種惡劣的環境條件下,植物經過自然選擇進化出了發達的根系,這在整個石山地區都比較普遍。

  我們并沒有到達入核心區,老實說該地區經過長期的封山育林,大部分已經恢復成石山地區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其中山頂以殼斗科青崗櫟為建群種,而山腰以下則栽種較多的竹子、菜豆樹、龍眼等經濟林與用材樹種,這種種植模式已經成為石山地區資源立體化應用的典范,對石山地區的植被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弄拉自然保護區通過封山育林,植樹造林,保護植被等有效措施,使生態植被得到恢復。保護區內保存著原生性很強的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這些闊葉林水源涵養豐富,對維護生態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國家對于生態建設越來越重視,提升自然保護區的級別,以更好地保護好保護區內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及原始性的自然景觀,對于維護自然生態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障農業穩產、高產和進行科考等項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6月18日,我們來到上林縣,該縣位于大明山的東北坡,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大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規律。上林地區的大明山脈地處北回歸線以北,擁有良好的氣候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植物種類。我們跟隨老師從山腳一路行走一路學校認識植物,直到到達海拔650米的緩沖區。

  由于植被地理分布不是決定于某個單一因素,既有緯度地帶性的痕跡,也存在著經度地帶性的烙印,而山地植被垂直地帶性規律,又是受水平地帶性的制約,即服從緯度和經度地帶性規律綜合的影響。植被在山地垂直分布有著一定的規律,隨著海拔升高,依次出現不同的植被帶,它們在結構、外貌上均出現差異,并與整個環境條件的變化相關。理論上大明山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事實上大明山,800-900m以下為季風常綠闊葉林,(800-900)——(1200-1400)m,為山地常綠闊葉林,1200-1400m以上的為山頂矮曲林。

  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明山現狀植被垂直分布規律大致為:海拔200 m以下多為人工農業植被,如:水稻、玉米、甘蔗等; 200- 500 m是大面積的馬尾松林、崗松等次生灌叢及少量的次生溝谷雨林;500-800 m主要是馬尾松林、人工八角林及次生闊葉混交林; 800 - 1000 m 分布著次生常綠闊葉林或局部的針闊混交林;1000 m 以上為原生性常綠闊葉林和次生常綠闊葉林(1000-1400 m)及山頂苔蘚矮林(1400 m以上)。

  當天因為時間原因,我們未能登上山頂。但通過一路上的觀察,發現大明山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其原生植被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積的八角林。因此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的植被由于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原因,將處于一個動態的變化和演替過程。人類的長期活動,會導致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淪為各類次生林、次生灌叢、草叢等的逆行演替;另一類是,經過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開發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向著復生的方向演替,這就是利用植被本身對環境條件改變引起植物群落的不斷變化,使其朝著地帶性頂級群落發展的順向演替。

  (五)在四天的野外實習中,我們認識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植物,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專業知識。

  六.【實習體會】

  通過這次植物實習中,讓我們認識了許多植物的科屬和種類,掌握了一些辨認植物的方法,以及植物群落的調查方法。同時提高了我們對植被特點及分布規律進行分析的能力,了解了如何根據當地發展需要對植被進行生態恢復和利用,以及自然保護區的特點和維護。這次實習為期四天,其中一天為校內實習,另外三天是野外實習,雖然比較辛苦,但是讓我們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另外在此我想對我們的植物地理學老師周老師表示深深的謝謝,是您二十多年來的不辭辛苦,換來了我們的博學多聞!

【【推薦】地理實習報告4篇】相關文章:

【推薦】銷售的實習報告合集五篇12-23

【推薦】認識與實習報告模板8篇12-23

【推薦】地稅局實習報告四篇12-22

【推薦】在企業的實習報告三篇12-21

【推薦】食品類實習報告3篇12-21

【推薦】會計助理的實習報告三篇12-21

【推薦】教育工作實習報告三篇12-27

【推薦】會計類畢業實習報告4篇12-27

【推薦】頂崗實習報告錦集5篇12-26

【推薦】新聞專業的實習報告3篇12-26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亚洲日本欧洲精品 | 亚洲精品456在线 | 日本欧美动漫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顶级 | 在线观看AV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