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地質野外實習報告3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質野外實習報告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質野外實習報告 篇1
一:介紹
專業年級 09水利水電工程
學 號
姓 名
指導教師
提 綱
實習時間、地點、路線和目的等
二、實習區概況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
三、實習內容
主要是野外所看到的內容和老師講課的內容,包括地層巖性背斜、斜等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這門學科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大都是理論上的,往往與實際狀況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地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9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與4月23日在黃勇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工程地質實習。
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
學會對肉眼的巖石判別
了解湖山地區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用地質羅盤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工程地質實習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我們到達湖山地區,觀察湖山地區的地質地貌,肉眼判別巖石,采集巖石標本,并且用地質羅盤實地測量巖石的產狀,判斷背斜和向斜;其次,我們去參觀南京地質博物館,了解中國石文化。當天下午三點結束工程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工程地質實習內容
認識湖山地區的巖層
湖山地區位于南京城東大約28公里,處于寧鎮褶皺束南帶,有三列山組成,其走向為北向東。自南京有公共汽車通湯山鎮、湖山地區,交通便利。于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小野田家族就對湖山地區進行了研究。而國內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也對此作過研究。在湖山地區所觀察到的巖石主要以沉積巖為主,還有少量的侵入巖。這里地層出露齊全而清楚,易于觀察,在寧鎮地區是少有的。志留系高家邊組、墳頭組出露較好,茅山組很不發育,僅零星可見。五通組、孤峰組發育良好,剖面切割得清楚。龍潭組中下部的頁巖與砂巖暴露,易于觀察。青龍群在棒錘山西端便道旁下部地層剖面十分清晰。
在開始實習時,老師給我們介紹以下內容:
一、志留系
1、高家邊組(S1g)
主要由土黃色頁巖(質感滑膩,易折斷)及泥巖組成,厚度大于293.5米;據資料,高家邊組含有多種筆石。高家邊組與上伏五峰組的接觸關系可能為整合接觸。
2、墳頭組(S2+3f )
主要由土黃色中層-厚層砂巖構成,有巖屑石英砂巖、石英砂巖等;夾有少量土黃色薄層粉砂巖、泥巖和頁巖;厚度120m;據資料,墳頭組含有王冠蟲等化石。墳頭組與下伏高家邊組為整合接觸 。
3、茅山組(S3m)
主要由紫色粉砂巖組成,夾粉砂巖等;厚度約為20余米,呈斜層理構造。茅山組與下伏墳頭組為整合接觸。
二、泥盆系
五通組(D3w)
底部為中厚層底礫巖、下部為厚層灰白色石英砂巖夾厚層粉砂巖,上部為砂巖及粉砂巖,頂部為中厚層石英砂巖,有層間構造,如印模構造等,有風化現象,可見節理構造,成巖破碎,沒有錯位,粘土高嶺土化;厚約150米;據資料,有斜方薄皮木、亞鱗木及楔葉木等化石,但是沒有觀察到。與下伏茅山組為假整合接觸。
三、石炭系
1、金陵組(C1j)
為灰黑色為生物屑灰巖,有笛管珊瑚和假烏拉珊瑚的化石;據資料,還有始分喙石燕及金陵穹房貝等化石;厚度約為6米。金陵組與下伏五通組為假整合接觸
2、高驪山組(C1g)
雜色頁巖,砂巖,有重力負荷現象,出現撓曲;厚約46米;據資料,有腕足類化石碎片。與下伏金陵組為假整合接觸。
3、和州組(C1h)
為白云質泥質灰巖,含少量生物碎屑;厚度約5米。據資料,本層產袁氏珊瑚、巨長身貝等化石。與高驪山組為假整合接觸。
4、老虎洞組(C1l)
為灰白色白云巖,有紫紅色的燧石結核,質密堅硬,風化的表面有刀砍狀溶溝。厚度約12米。據資料,產不規則石柱珊瑚等化石。
5、黃龍組(C2h)
黃龍組底部為5米的巨晶灰巖。主體是灰白色略帶微紅色的生物微晶灰巖,產紡錘蜓。厚度約為55米。黃龍組與下伏老虎洞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沉積巖
一、實習區內沉積巖的主要類型及巖性特點。
1.碎屑巖類
石英砂巖:石英呈粒狀,粒徑為1~2毫米,白云母呈白色片狀,平躺在巖層層面上。磨得很圓,大小均一,表面光澤暗淡。
五通組底礫巖:礫石有紅色的石英砂巖,黑色的硅質巖及紅色的頁巖。
2.碳酸鹽巖類
微晶生物灰巖:金陵組灰黑色微晶生物灰巖中生物屑,結晶顆粒小,上青龍組底部出現瘤狀灰巖。
白云巖:質密堅硬,風化的表面有刀砍狀溶溝,有紅色燧石結核,主要由白云石礦物組成成。
3.硅質巖類
硅質巖:是由硅質構成的巖石,具有色深,性脆易碎、堅硬,風化強者較輕的特點。主要可見:
層狀產出的硅質巖:產于孤峰組和大隆組,黑色.
具頁理的硅質頁巖:也產于孤峰組和大隆組,灰黑色.
呈透鏡體狀的硅質巖:分布于老虎洞組、棲霞組,前者呈紫紅色,后者呈黑色。
4.粘土巖類
硬度低,用指甲能刻劃。
泥巖:呈不具頁理的塊狀、層狀,致密和固結程度較高者。顏色一般較淺,性較堅硬,遇水不易變軟,可塑性差。 主要分布于下青龍組下部,高家邊組也有少量泥巖。
頁巖:粘土巖的一種。成分復雜,除粘土礦物,還含有許多碎屑礦物。具頁狀或薄片狀層理。用硬物擊打易裂成碎片。主要分布于高家邊組、高驪山組和下青龍組下部,顏色多樣,包含紫色、黑色、灰色、綠色等。
二、沉積構造的形成及地質意義
沉積構造是指沉積巖形成時所生成的巖石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空間分布和排列形式。
1.斜層理
層紋傾斜,可判斷古流向、確定巖層的頂和,在墳頭組和龍潭組出現。
2.縫合線
縫合線是巖石中呈鋸齒狀起伏的曲線。總的展布方向與層面平行。規模較大的縫合線代表沉積作用的短暫停頓或間斷,規模較小的縫合線是沉積物固結過程中在上覆沉積物的壓力下,由富含CO2的淤泥水沿層面循環時溶解兩側物質所致。主要見于白云巖及石灰巖,有時也出現在砂巖中。可以用縫合線來較準確地確定巖層產狀。黃龍組、船山組中可見。
隨后我開始用地質羅盤對滑坡開始測量,并且采集巖石標本。
在湖山地區實地測量完以后,我們一行人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南京地質博物館,領略中 國石文化。
地質博物館分為新館和舊館兩部分,首先我們先參觀了舊館。舊館羅列了許多地質科學家曾使用過的勘測工具,各種文物上都有些歲月的痕跡。還有地質工作人員的蠟像,偉大科學家李四光等教授的塑像,感觸頗多。
來到二樓和三樓,博物館陳列的各種各樣的石頭,有靈壁石,太湖石,黃鐵礦,赤鐵礦,人造石……見過的,沒見過的,真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還有各種地貌地形的模型,形象逼真。
參觀完舊館,我們向新館進發。
新館是生命的進化史,其中作用現代化的技術,讓置身于科幻的世界。
進入新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大的恐龍骨骼化石,頭腦中猛然出現了侏羅紀時代的畫面,這些巨型動物在地球統治了兩億年之久,真讓人難以想象,然而卻在六千多萬年前神秘滅絕了,這也成為迄今為止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有人認為是氣候的變化,有人認為是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眾說紛紜。
新館還陳列了各種其它史前動物,如劍齒虎,猛瑪象等等。
然而最惹人關注的就是人類進化過程了,從類人猿到直立人,人類一直在不斷的進化中。人類的出現,無疑是宇宙中最偉大的杰作!
參觀完南京地質博物館,下午三點,我們集合返校,結束了工程地質實習。
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系實際。
5、了解了湖山地區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野外實習報告 篇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而實習正是理論知識與實地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理論到實際,用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次飛躍。我們有了理論知識,并不等于我們可以很高的分析實際眼前的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應驗于實地,用理論來知道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學。這種從理論上的認識到真正親臨現場去分析問題,就是一次飛躍。因此,應該把實習看成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把自己對每一種地貌類型的認識看成是自己在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
通過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鍛煉我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地質精神。樹立熱愛專業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煤礦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一個應用學科分支,是采礦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前必修的一門課程。地質學不僅是一門科學理論知識,同時也具有廣泛的實際意義。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科學。無論是進行地質研究還是地質知識應用幾乎都離不開野外地質觀察。通過野外地質觀察和取樣,獲取地質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和實物材料,經室內進一步研究,進而最終獲得地質知識。 這次實習無疑鞏固了地質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熱誠,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本次實習是以獲得地質現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野外綜合觀察能力,地質思維能力,野外地質工作基本能力,啟發創新意識為目標的地質啟蒙教學實踐。
第二節 實習安排和進度
我們本次的地質認識實習工安排了兩天的時間。實習開始以20xx/9/9號,8號晚上我們領來了實習所要的工具,9號早上開始了第一天的實習。本次實習安排了兩天時間,所以實習也分為兩條實習路線。第一天的實習路線是西山實習路線,首先我們觀看了西山大斷裂,然后沿西山向上爬,在爬上的過程中觀察了西山大斷裂的地層剖面,到了望海亭,又對滇池進行了觀察。第二天的實習開始于10號,也就是第二條實習路線,澄江實習路線。早上我們到了撫仙湖,,對撫仙湖的幾個點進行了觀察和了解,對撫仙湖的形成和水環境特征有了大體了解。下午我們去了帽天山澄江動物群,在澄江動物群參觀了化石博物館,還看了澄江動物群的宣傳片,之后就返回學校。實習結束。
第三節 實習地的地理與交通概況
昆明西山古稱碧雞山.為碧蟯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的總稱.西山位于昆明西郊,滇池西岸,距市區15公里,隔滇池與金馬山遙遙相對。北起碧雞關,南至海口,綿延35公里.最高峰羅漢峰,海拔2 511米。山巒起伏,彤似臥佛,故也稱臥佛山。隔水相望宛如—豐盈的女子躺臥滇池岸邊,有“睡美人”山之美稱.三清閣上鑿有龍門石窟.為昆明地區第一勝景.西山之名最早見與明天順六年(1462年),敕賜華庭山,大園覺禪寺圣旨碑“云南府昆明縣海西山”。 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中國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積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西山和滇池位于昆明主城區靠西,交通便利。我們本次實習是學校的交通大巴送去的,回來也是。
澄江撫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南部,湖面海拔1721米,總面積為212平方公里,僅次于滇池和大理洱海,是云南省第三大湖。平均深度為87米,最深處有157米,是云南省第一深水湖,也是我國第二大深水湖,也是云南旅游景點中較為特殊的一個。湖容量達189億立方米,相當于12個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蓄水量是云南省第一大湖。撫仙湖水清澈純凈,透明度平均為8米,最大可達12.5米,是我國內陸淡水湖中水質最好的湖泊之一,居云南省湖泊之最。澄江撫仙湖名聲鵲起是因為1992年在湖底發現“水下古城文明”,“扁形人面圖案、類似母系氏族分娩的圖騰、類似于阿拉伯數字、古羅馬字母的“0”、“1”、“Y”、“I”的符號,以及那些橫七豎八的猜不出功能與用途的刻痕、頗似青銅器一角的金屬碎片,高達19米、底長30米的五層世紀壇式建筑”等等古代文明跡象,神秘的澄江撫仙湖水下建筑與古
滇文明相距不遠,在歷史上它們有何關聯?為何兩處繁華的文明都先后神秘消失這些“未解之謎”和瑪雅文明、百慕大之謎一樣,引發著人類永遠在追求。但愿通過撫仙湖水下古城遺址的一次次科學和嚴謹的探秘行動,能早日復原撫仙湖一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城鎮村落、祭祀活動等,讓又一個中華文明千古流芳。
沿澄江撫仙湖山川秀麗,勝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狀如玉筍,雄偉峻峭,被稱為“玉筍擎天”;東部有溫泉,當地叫熱水塘,熱水塘位于澄江縣海口鎮,泉口甚多,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溫一般在40℃左右,水質含硫,是沐浴、療養的理想之地;東北面的回龍山如大象長鼻,故稱象鼻嶺;南面山間的海門河,僅長一公里多,隔山連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赧色石壁,稱“界魚石”,其旁還有一塊石碑。碑上有詩:星云湖棲息之大頭魚,撫仙湖生長的糠蒗魚,以石為界,不相往來。古往今來,“界魚石”曾吸引無數游人,現已辟為公園,供人們游覽。離“界魚石”西側100多米處,還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門橋,無桅桿的木船可從橋下過往于[1]星云湖、撫仙湖間,橋身精雕細刻,美觀大方。
帽天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城東邊6公里處。距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因化石而聞名,所謂地球生命的“寒武紀大爆發”指的就是這里。這里埋藏著距今5.41億年的帽天山化石群,該動物化石群再現了距今5.41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證據。帽天山化石帶,呈帶狀蜿蜒分布,這條分布帶長20公里,寬4.5公里,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
第二章 西山實習路線
第一節 西山地理地貌特征
昆明西山森林公園位于昆明西郊有“高原明珠”之稱的滇池湖畔,距市區15公里,北起碧雞關,南達灰灣,由碧雞山、華亭山、太華山、太平山、羅漢山等山峰組成,由北向南逶迤升高,最高峰海拔2507.5米,最高的羅漢山高出滇池水面約620多米。西山公園東瀕滇池,西迤長坡,占地約889公頃。西山峰巒起伏,林木蒼翠,百鳥爭鳴,澗壑流泉,云蒸霞蔚,景色秀麗。遠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龐大的睡佛,又似一個仰臥的少女,故稱“臥佛山”,又稱“睡美人”。明嘉靖年間楊慎在《云南山 川志》中贊美西山“蒼崖萬丈,綠水千尋,月印澄波,云橫絕頂,滇中一佳境也。”在明代,昆明西山與通海秀山、巍山巍寶山、賓川雞足山,合稱“云南四大風景名山”。 全山除巖石嶙峋的羅漢崖外,均為繁茂的原始次生林,隨高度變化森林垂直帶譜十分明顯。山體下部有以櫟類為主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山體上部是云南松、華山松為主的針葉林,在海拔2150米以上 的石灰巖地帶,分布有沖天柏林和多種落葉闊葉林。西山植物多而集中,分布有167個科、594個屬、1086種灌喬木和其他植物,藥用植物也多達九十余種。還生長了一些珍稀樹種,如臺檜、鵝耳櫪、化 香樹、八角楓、滇紫荊、云南樟、長柄楨楠等四季常青的樹木。1998年起,公園致力于恢復“碧雞秋色”工程,連年持續栽種漆樹、紅楓樹等彩色樹木。
第二節 滇池地理環境現狀
滇池在昆明市西南,連同湖西側的西山是著名游覽、療養勝地。由構造陷落而成。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公尺,面積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公尺,最深8公尺。湖水在西南海口泄出,稱螳螂川,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過去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后修建十馀座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并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湖內產鯉、鯽、金錢魚等。
地質野外實習報告 篇3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實習,勘探工作目的是:
二:勘探任務,本次野外實習的任務是:
(1)觀察各實習地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體等其他情況;
(2)觀察奧陶紀石灰巖的顏色、光澤、解理、化石的種類及其含量、斷層等其他情況;
(3)對斷層做素描圖、描述其擦痕的狀況;
(4)觀察晚奧陶統與中石炭統的假整和面及其過渡巖層的風化程度、顏色、巖性、化石種類及其數量等其他情況;
(5)觀察中石炭統本溪組泥巖層的巖層特點、砂巖的顏色、解理及砂巖巖層中所包含的礦產、石灰巖的顏色、解理、裂隙的發育情況、化石的種類及其數量等;
(6)觀察上石炭統的黏土層、石灰巖層的特點、巖層厚度、其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巖層的裂隙發育程度、含水情況、礦產種類及其數量;(7)觀察上石炭統的砂巖、泥巖、黏土層的特點、及其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
(8)觀察煤礦的地形、了解煤礦的各種設施的用途、觀察各種機器的特點,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9)了解煤礦的開采情況、煤的種類、煤的儲存和運輸等。
三:交通狀況
縫山針公園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園西邊是村莊,公園前是東西走向的公路,公園內是海相沉積的中、晚石炭統石灰巖。
紅砂嶺位于的縫山針的公園西方,焦作影視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視路從南面跨過,上白作鄉公路從南至北穿過此地區,交通便利,有盤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鐵礦和其他的一些廢棄的鐵礦礦井。
西張莊位于焦作市區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從山下到山上路礦稍差,山頂上有硫磺礦和用黏土燒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廠。
焦煤集團珠春礦位于焦作礦區西南部,東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鐵路交通便利,焦晉高速在礦區西部穿過,焦克公路在礦區北部通過,有礦區鐵路專線與焦柳、正太干線連接。
四:天氣情況
五:水文地質情況
(1)在縫山針公園內無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東穿過本地區,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匯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時會發生小規模的山體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為景觀用水。地層含水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砂巖含水層、二疊系砂巖含水層、石炭系第八層、二層石灰巖、奧陶系石灰巖含水層。
(2)在紅沙嶺未見到明顯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僅有東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匯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性雨水多滲入地下。
(3)在西張莊沒有發現明顯的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東穿過,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匯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性雨水。
【有關地質野外實習報告3篇】相關文章: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匯總五篇12-23
學習地質專業總結01-22
有關銷售類的實習報告4篇12-22
有關網絡的實習報告合集9篇12-21
有關師范實習報告模板匯總9篇12-21
有關助理的實習報告范文6篇12-21
有關業大實習報告模板匯總7篇12-21
有關土木類實習報告匯總5篇12-21
有關機械專業實習報告3篇12-21
有關保險的實習報告集錦9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