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評課稿(優秀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英語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英語評課稿1
各位老師,上午好!如果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英雄的話,那么,今天我們的樂凌麗老師就是小學英語教學界的英雄。因為她今天在全市范圍內第一個嘗試上了閱讀公開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想就樂凌麗老師的這堂課談幾點看法。聽了樂老師的這堂課,我個人認為她做到了三個注重,即: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注重思維方式的訓練。
一、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
老師們,有一句老話,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授人魚不如授人漁”。本課中,樂老師主要教學生兩種基本的閱讀方法,我想把他們概括為1、根據關鍵詞句來理解文章。2、利用上下文來獲取特定的信息。這兩種閱讀方法中,后者較前者更有一定的難度。樂老師在課的開始就設計了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為讀短文猜職業。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根據關鍵詞,如:school等,最終理解短文并猜出了正確的答案,此為第一種閱讀方法的訓練。第二個活動為“我懂你!”樂老師給出幾個特定的人物,如:周杰倫、Miss Yue等,每個人物后都有好幾個信息,學生對這些信息進行對比、刪選并加工后,最終獲得正確的信息。此為第二種閱讀方法的訓練。整堂課中,樂老師沒有采用枯燥的類似語法課中的簡單的說教形式,她沒有對學生說:“今天我們來學習兩種閱讀的方法,第一種是………
第二種是………“而是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然的習得了閱讀方法。在這里,我想提一點,其實閱讀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字訊息閱讀、圖畫訊息閱讀、表格訊息閱讀等等。教師應根據文章實際,在教學中適當滲透方法的指導。
二、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
縱觀樂老師的課,我想把她分成三部分,即Pre-reading In-reading和Post-reading.在Pre-reading這一部分,樂老師通過設計兩個活動讓學生自然習得兩種閱讀的方法。在In-reading這一部分,樂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來閱讀理解課本中的文章,并完成了課后練習。在Post-reading這一部分,樂老師設計了一個生活化的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取信息,最終實現用英語做事的目的。在整堂課的三個部分中,樂老師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力圖將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形成有機的'統一在一起,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注重思維方式的訓練
老師們,一名優秀的教師就如一個魔術師,她懂得如何利用手中的魔術棒,催開學生燦爛的思維之花。在樂老師的課中,我們不難發現,她十分注重對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的培養。如在教難點句:He helps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時,樂老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Who helps your family use the money well? Who helps your school use the money well?又比如樂老師在問學生What do you want to be?這句話時,又加了一句Why?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喜好和自己想當什么聯系起來進行描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難想像!在樂老師長期的引導下、啟發下,她的學生定是思維活躍,并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
以上是我對樂老師本堂閱讀課的一些簡單的看法,有不妥之處,敬請大家的指教。謝謝!
英語評課稿2
本節課是一節新授課,內容是六年級上冊Unit 2Ways to go to school.要求學生掌握如何用英語來表達不同的交通方式,并根據距離的遠近選擇適當的交通方式。在教學中老師通過問答練習學習新句子,讓學生能夠正確聽說朗讀“How do we get there”詢問出行方式,并能夠用“by…”進行回答。運用情境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更多真實的生活情景,培養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運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流和運用的能力。
整節課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教師利用做游戲的形式進行舊知識的復習,既消除了上課初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陌生感,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又對前面所學內容進行了鞏固。 教單詞與做游戲相結合,寓單詞教學于娛樂之中,在玩中學,以學生最喜愛的游戲心理,讓學生最優化的學習。通過活動,把游戲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勝的欲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游戲中教學單詞,學生極易掌握,而且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值得我們學習。 本課教學從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循序漸進地達到學習目標,整個教學體現全員參與,體現合作探究,體現生活實踐,在活動中開始,在情景中操練,在運用中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
英語評課稿3
聽了陳老師的課后,我認為這一次的英語課無論從準備上、還是從教學過程來看,都是比較充分的,也是比較成功的課,好的方面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總體上來說,課堂的連貫性和獨立性都有體現,教學環節比較完整,規范,嚴謹;
第二、課堂教學基本功扎實,具體表現在準備較為充分,講普通話,精心設計板書,基本做到整版規劃,并力求整潔,能較為準確地理解和表述概念,有明確的教法研究和設計,主講課兼顧復習課課型明顯且符合教材內容,能合理安排時間,容量密度適中,能較好的突出學生活動,有足夠數量的.課堂訓練;
第三、上課節奏把握得較好,導入、講、練、評的時間分配安排合理,由復習入手自然過渡到新課,能較好的突出重點;
第四、教材挖掘較好,注重細節,課堂教學過程已經注意到全力為學生服務,重點句子寫在黑板上的做法,有效的克服了學生沒有課本的不足;
第五、講授過程上看,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讀讀課文,再提煉句型、語法可能會使這些知識點有依托,有載體,有源流,對學生的語感和語境培養更有幫助;
第六、抓住一切機會實施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教學,樹立校本課的意識,加強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會相當好的,如打電話的一些句式和習慣,可適當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增加趣味性和實用性,加深學生的影響。
當然,如果最后的環節上有些設計,這一堂課將更完美,就是在最后的五分鐘學生看書的時間,聽課老師等于就沒事了,是走還是留,此時用兩分鐘時間進行一兩個問題的提問,檢查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將會是這一堂課進行升華,將趨向完美。
英語評課稿4
10月10我們英語組全體教師學習了沈老師和蔡老師的一節新授課,她們的課無論是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程序的組織、教學內容的密度、重難點的突出、突破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上,無不時刻體現出先學后教和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課堂教學。
1、導入自然,直接切入主題。沈老師的課緊緊圍繞“音樂”展開教學,從詞到詞組再到句型,構成了一個點、線、面的立體化的課堂知識結構模式。學生學的東西活學活用,而蔡老師的課堂從激趣開始,從猜測自己的車牌號到問車這項交通工具的發明時間到其他發明物的時間,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學習語言目標階段,從而導出重點句型,然后就訓練并運用。
2、教學流程設計合理,各部分之間過渡自然,體現了整節課的完整性。尤其是沈老師設計的課堂,知識層次清晰,層層遞進,學生能在她的教學設計下從易到難,從簡到繁,達到學習語言目標的目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使整堂課的.教學達到了高潮,讓學生不僅得到了知識的鞏固、能力的提升,而且從本質上激發了學生對學好英語就是為了突出交際的認識和學習熱情。
3。教學活動的設計豐富多彩,有效。,在活動中發展能力。內容非常豐富不但使單詞、句型的操練面廣,練習次數多,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在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處于相對自然的態勢,不斷的在習得和使用語言,學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諧的交織在一起。真正體現出了我校的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英語評課稿5
小莊老師的這一堂課選自七年級上冊Module8 unit1 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ties.的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是處理一些新單詞和頻率副詞的用法。這是一節清晰實在,扎實系統,動靜結合的英語課。在教學設計和組織上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游戲導入,充分調動起學生興趣。良好的開頭對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起著關鍵的作用。本堂課一開始,教師就用TPR活動導入新課,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里,被激活。接著教師利用游戲引出新詞教學,自然有效。
2、教學活動的設計豐富多彩,有效,訓練方式多樣,有全班活動,師生互動,小組活動,雙人活動,個人活動等,在活動中突破難點,在活動中發展能力。教師為了鞏固本課的內容,精心設計了多個活動:有歌曲,謎語,游戲,內容非常豐富不但使單詞、句型的操練面廣,練習次數多,而且還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熱情。將熱鬧的形式與有效的語言實踐有機結合。
3、關注教學方法,體現了一個活字。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新單詞呈現形式多樣。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師還注意利用實物,圖片,卡片,身體語言等,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實的去感受知識,體驗知識,積極參與,努力實踐,在活動中學會用語言表達交流,較好的體現了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英語評課稿6
張老師執教的是PEP Book ⅤUnit 3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B Let’s talk。第3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圍繞話題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展開的。
小學英語五年級的Let’s talk短小精湛,卻給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很多老師面對著這短短的四、五句話,苦惱于不知該如何處理。
嚴格地說,句型不多,涉及到的單詞卻非常多。這是由于五年級學生已經處于學習英語的第3年,積累了一定量的詞匯,教師教學中勢必不能生硬地僅僅扣著該單元出現的單詞教學,而不考慮學生的現實英語情況。比如這一單元,A部分出現的名詞包括fish, pork, mutton, cabbage, eggplant, tomato, potato, tofu, green beans共9個,我們對話部分的教學是否就僅僅就這9個單詞展開教學反復操練。相信任何一位嚴謹的教師都不會這么做。
說它精湛,這四或五句的句型濃縮了一個部分的重點難點句型。若不與學生已學所學句型進行整合與處理,由于其數量上的特點,導致整節課的教學內容生硬而不真實。對于五年級學生的目標語言能力來說,真實的語言交流即使圍繞某一話題也絕不會僅限于這四、五句。在保證這幾個句型重點地位的同時又該如何與學生所學句型進行整合。
整合處理的過程涉及到的單詞與句型又該是怎樣一個范圍呢?一節40分鐘的英語課不可能填充式地塞滿,不切實際也不科學。現代小學英語教學追求優質高效,需要教師在多方面付出努力。本節課讓我們思考的是如何能通過適當的教學方式與教學處理在有限的時間中促使學生舉一反三、激活其已有的知識儲備得到善用甚至能將英語學習在學習興趣的推動下延伸到課外?
盡管有諸多困難,但張老師處理得非常成功令人嘆服。
一、導入復習容量大,高密度高效度。
看似精湛短小的五年級Let’s talk實則隱含了更多對單詞的要求。
對話教學的落實需要以詞匯的扎實積累為基礎。如果將語言的積累比作建筑物的落成,那么句型是建筑的架構,詞匯即是被填充進架構中的材料。沒有豐富的材料,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無法輸出。
因此,對話教學課的展開盡管形式不同,但始終離不開詞匯的鋪墊。張老師本節課做得非常扎實,為學生對話的學習構筑了扎實的平臺。
綜合前3單元,第3單元A部分教學內容既以食物為話題,又與前2個單元有著內在的聯系,在教學內容上有著順延。B部分教學內容看似相對獨立,卻是對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的食物話題語言的系統綜合,涉及到諸多的單詞和句子。復習引入是以單詞為主的。
單詞方面分為味道形容詞與食物水果飲料名詞兩方面。
味道形容詞為B部分Let’s learn新授的6個單詞:sweet, salty, sour, tasty, fresh, healthy。其中前5個是四會,healthy是三會。
食物單詞:
chicken, hamburger, hot dog, bread, French fries, cake來自于PEP Book ⅠUnit 5 Let’s eat!;
noodles, rice, soup, fish, beef, vegetables, egg來自于PEP Book Ⅲ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
cucumber, carrot, potato, tomato, onion來自于PEP Book Ⅳ Unit 6 At a farm.
水果單詞:apple, orange, banana, grapes, strawberry, peach, pear, watermelon來自于PEP Book Ⅱ Unit 4 Do you like pears?
飲料單詞:tea, coffee, milk, water, juice, Coke來自于PEP Book ⅠUnit 5 Let’s eat!
1、形式多樣,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
張老師根據各部分單詞的不同特點設計了相應的環節進行復習:
通過節奏歡快學生熟知的Apple Song讓學生初步感知對于水果的一系列形容描述。自然地呈現集中了味道形容詞的B部分chant,喚起舊知。并且進一步出現組成這些形容詞的字母,要求學生組成正確單詞,充分體現四會要求,培養學生四會能力。
名詞部分的復習在觀察迅速閃過的圖片猜一猜的活動中展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層層遞進,體現語言內在規律與特點。
復習部分涉及到的單詞非常多,但張老師靈活運用各種活動形式有條理地逐步呈現,循序漸進。在緊湊的頭腦風暴般的活動中迅速喚起學生舊知、積累了大量的詞匯,為新授中學生的輸出作好了準備。對這些單詞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形容詞要求四會,如名詞在復習的同時要求區分可數與否。
大量的單詞在呈現中不僅嚴格地遵從了詞性上的區別,并且體現了語法規范。如名詞部分最終呈現為可數名詞復數與不可數名詞兩列,體現了內在的語法意義,為學生的后續表達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環節條理清晰,精心設計突破難點。
本課對話包括3組句型,對其中的每一個張老師的處理都到位而精準,既有分解拓展,也有正反辨析,乃至游戲中的判斷領悟。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在詞匯復習后張老師表述“I like beef. I like tomatoes better. I like fish best. So fish is my favourite food.”自然地引入句型。并巧妙地教學其中的關鍵單詞favourite,不僅僅讓學生首先分音節讀,還將詞卡制作為三色,更為直觀地引導學生觀察詞形與朗讀。
再由favourite→favourite food→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循序漸進,細致而到位。
I like fish. It’s tasty. .I like potatoes. They’re tasty.
這一組句型是B部分的顯著難點,相對于The fish is tasty.與The potatoes are tasty.更具難度,需要學生能夠聯系前后句子,整體地領悟體會其內在語言規則即be動詞與主語單復數的對應。
I don’t like grapes. They’re sour.
這一組句型看似順承前面談論喜好的句式,實則隱含了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I like grapes.如何既能不著痕跡巧妙引入又與前面的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區分清楚是需要教師考慮的。張老師在本課中靈活地預設了兩種方案。
預案一:若學生出現類似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I like bananas.這樣的情況,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反問:Bananas are fruit?從而引入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I like grapes.
預案二:若學生沒有提及。教師便說:Fish is my favourite food. Grapes are my favourite fruit. 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I like grapes.
動態生成中我們所追求的好的生成正是以充分的.預設為基礎的。張老師對教材深入透徹的鉆研和巧妙靈活的處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到此,本課的目標句型引入基本呈現完畢。進而通過flash的隨機小游戲,讓全體同學在富于趣味的活動中既鞏固了句型又再次強化了語言規則,更為深入地領悟與運用規則,充分體現了對于難點的針對性及有效地突破與克服。同時引入句型I don’t like grapes.
三、充分運用語言材料,發掘學生語言能力。
這也是張老師教學中非常突出的方面。本節課中明顯涉及到的語篇材料有3篇:Let’s try, Let’s talk和Read and circle.可以說沒有哪一篇是被簡單帶過,每一篇的處理都簡潔緊湊卻很到位。
以Let’s try為例,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許僅僅是Listen and number.和Check the answer.利用得再深入一點也許是在這之前再加一個Look and say. Talk about the pictures.而張老師在本節課的處理卻別有深意。本節課中Let’s try分兩步走:
1、Listen and remember the orders.這是淺層次的要求。
2、Listen and remember the reasons. E.g. why Mike likes beef? The beef is tasty.明顯這一步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再次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
四、呈現完整語言,訓練全面的能力。
這在拓展部分體現得最為明顯。
Make a new dialogue.這一環節除了useful sentences以外所提供的話題中不僅有通常會出現的food, fruit, drink還有animal。單詞也從僅僅是飲食類擴展到了動物,而更開拓學生思維的是,第一單元中所出現的一些用于描述人物的形容詞如smart, funny, pretty, cute等與動物相聯系,激發學生思維火花。
拓展環節在動筆做一做之外,張老師進行了朗讀指導,訓練了學生的語音語調。盡管沒有直接詞句的書寫,但復習引入環節中也有要求學生拼寫單詞的活動,縱觀整節課,聽說讀寫可謂面面俱到,并且均伴隨著任務型活動,在活動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總而言之,張老師嚴謹治學,這節英語課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值得我們深入思索和借鑒。
英語評課稿7
初中英語評課稿
王老師這一堂課是一堂清晰實在,扎實系統,動靜結合的英語課。王教師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考慮了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這是一堂綜合實踐課,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上,通過四個步驟完成學習任務:
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給出建議。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感知語言目標。
二、培養學生根據中心詞獲取重要信息,根據標題猜測文本內容的閱讀策略,在文本處理過程中,進一步突出目標語言的使用。
三、通過解答學生自己的問題,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靈活運用語言目標。
四、通過總結本課,挖掘文本內容,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尋求幫助,學會幫助他人,進一步培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情感態度。
導入自然,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易于接受,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圖片導入,結合教師第一次來青島的親身經歷,自然導入新課。教師問:where should i go? what should i do?接下來導入了新內容:問題與建議(problem and advice)。老師提出問題,學生給出建議,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學會總結目標語言(提建議的句型):you should/you could/you can/you had better,why don’t you,教師給予補充。這節課教學活動豐富,貼近生活,情境交融。有全班活動,師生活動,小組活動,雙人活動,做到了人人參與,練習次數多,還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發展了聽說讀
寫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也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在教學中貫穿了問題與建議(problem and advice)這一要素,體現了“任務型”的英語教學,整個課堂以學生的聽說讀寫為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主動獲取知識的平臺,最終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用多媒體展示學生自己的問題,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語言是為了交際,每位學生都會在學習生活中,與父母親或朋友的相處中遇到一些問題。學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覺得有話可說,學生們很成功地展示了他們的對話表演。我想學生也從這節課的學習中更加熱愛英語學習,對英語學習更加自信了。通過解答學生自己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靈活運用目標語言的能力。這節課仍有值得大家探討的地方:
1、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一節綜合實踐課,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課堂時間應更多地交給學生,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2、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應盡量實現預設的目標。通過這次評課議課的學習,使我對評課議課有了新的'認識。評議課是對課堂本身進行分析評價,評課不評人;同時,評課需把握以下幾個環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能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目標評價;從教學過程上分析,能夠從教學思路的清晰性,學生參與的角度進行分析;從教學策略上分析,必須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從教學效果上分析,將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效果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來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本人將努力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在評課議課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好的為教育服務。
英語評課稿8
聽了張老師的課,覺得收獲滿滿。本課的教學內容是是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Part A Let’s talk.
本課從復習各種交通方式開始,然后張老師提出問題:How do you go to…?來讓學生回答。設計很巧妙的是:地點位置有遠有近,最近的是鎮上的湯山公園,遠的有the USA,這樣一來,就讓孩子不局限于幾個簡單的交通工具里,各種各樣的交通方式都運用起來了。
然后從How does Amy come to the zoo?到How does Mike come to the zoo?然后兩人相遇產生了課文里的對話,一句一句的引導,讓學生在對話中理解整篇課文的意思。最后做練習,并且通過do a survey讓孩子們學以致用,進一步鞏固今天的句型。內容整合的非常用心,設置了一個學生熟悉的場景,讓孩子們有代入感,更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
本課運用了聽說讀寫的方式,讓學生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整節課層次分明,邏輯明顯,讓學生愉快的、輕松的學到了知識,值得我們學習。
金老師這節課主是單詞新授課,是建立在句型課的基礎上的,所以本課可以用新學的句型多操練,將單詞和句型結合起來。
本課通過四年級的歌曲“What would you like?”導入,為整節課內容鋪下伏筆,并激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讓教室里充滿學習英語的氛圍。整節課給人最明顯的.感覺是,師生的配合非常好,可以看出平日里老師培養學生的模式也是如此,值得我們學習。同時,我發現金老師操練句型和句子的方式非常多,并且非常有效,提問的問題也非常有效,孩子們回答問題的同時,水平也一定有所提高。
總體來說,本課內容非常充實,節奏快而不亂,讓學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鐘里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是一節值得我們學習的課。
英語評課稿9
新課程背景下,英語教學不斷變革與發展。我們當前的英語教學正在向思維、情感、文化、語言同步發展的語言學習活動蛻變。語篇教學相對于過去的語句教學能更好地達到這一質的轉變。我們可以把零散的知識、語言、詞匯、結構融入到有一定語境的語篇教學中,在語言推進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新知新能。
PEP教材的改版令我們耳目一新,如何領略新課程的精神和把握新教材,還有待我們共同努力,學習。下面我將談談鄭老師的'這堂課給我帶來的認識和體會。
一、新知學習融入語篇教學
鄭老師在對新教材PEP1 Unit2 PartBLet’stalk進行教學設計時,以語篇導入句型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too。和Good afternoon的教學,呈現新課學習。然后再通過趣味的角色扮演,呈現復雜語篇,深化練習,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回到教材上文本的學習,尋找出相關的重要信息,讓學生整體感知語篇,并要求學生能表演課文,鞏固操練。最后在學生掌握課文的基礎上,根據Zoom來訪這一內容,又連成了一個拓展性語篇。通過這個語言支架讓學生操練新知,進行表演,使學生進一步知道及恰當使用英語交際中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滾動舊知,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語用能力。
二、新知學習注重語用輸出
鄭老師在進行新授教學時,以下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1、加強呈現的直觀性;
2、增強趣味性(Dizzy Zoom的故事令人捧腹,又記憶猶新);
3、以舊引新,新舊結合,注意教學的系統性;
4、在語境中操演新知,感知用法。
相對于老教材來說,新教材中的對話除了內容減少外,語境更為真實、生動有趣,語言更地道。鄭老師在新授時時刻不忘讓學生學習使用目標語句,她非常了解三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各個不同的富有成效的教學環節,以語用為最終目標,讓學生從懂到能說轉變,學會表達,學習交流。
三、關注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鄭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如單詞認讀、連讀能力(Good afternoon的教學),語言運用能力(生生之間的趣味文具指套對話),自主學習能力(DizzyZoom故事分組表演)等等。她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的語言,發現語言規律,并且在這個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鄭老師采用了積極的、多樣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積極的思考,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
英語評課稿10
本節課中,陳老師將apie,acake,ahamburger,ahotdog這幾個單詞和本節課的句型結合起來教授,以避免學生單一地學單詞或者單一地學句型。在教授單詞時,陳老師利用了類似chant這種簡單、但很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韻律中反復操練新知。課文的呈現也比較自然,不是太突兀。整節課中,學生學習環境比較輕松,師生間也很好地得到了互動。
一節課聽下來,感覺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1,二年級還屬于低年級階段,個人感覺老師的'氣場很能感染學生。相信低年級的學生還是更偏向于情緒熱情飽滿的課堂;
2,低年級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很弱,但不是沒有。所以,我們也許可以嘗試讓學生在體驗感受中理解、感悟,慢慢訓練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一點體會!
英語評課稿11
今天聽了周益瓊老師的單詞學習課,讓我受益匪淺。她執教的是四年級英語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是一節以家庭居室為主題的單詞新授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五個四會單詞和句型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運用。下面就我對聽完本節課后,談談我的感想。
一.注重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周老師教態自然、語調親切,并能不斷地鼓勵學生,給學生以勇氣用甜甜的微笑面對學生,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推動了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創設真實貼切的教學情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帶入到真實貼切的情境中,將每個單詞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現。周老師最開始用“家”的單詞做引子,畫成了一幅畫。吸引學生注意力。后來的各個單詞教學穿插在“家”這個大情境下,做到很自然的過渡。
三.內容飽滿,環節相扣
從本節課教學內容看,五個單詞及句型,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講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周老師在每個新詞操練時,又復習了舊知。內容十分豐富。從本課的整個環節來講,是環環相扣。
四.活動豐富,形式多樣
整節課中,周老師設計的活動豐富多彩,有全班活動,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活動等。在活動中,突破難點,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五.課件制作華麗,板書設計新穎
周老師的課件制作的很吸引人眼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特別是板書的設計很精彩。各張單詞卡片在周老師的設計下形成了一個房子的圖形,既符合了本課時的教學主題,又吸引了學生注意力。
總之,周老師的這節英語課上得比較成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也會不斷學習優秀老師的先進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英語評課稿12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孩子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的氣氛,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能發揮作用。”聽完本堂課,我的感受就如同這句話,如浴春風!
在這次講課環節中,我感受到上課老師那詼諧的語言、流利暢通的口語。讓緊張的九年級學生享受了輕松、愉悅的一刻。無數的亮點讓他的課贏得滿堂的贊譽。以下是本人對于本堂課一些亮點的粗鄙看法:
亮點之一:俯首甘為孺子牛。Intruduce myself 是最為精彩的開場白,他以自己的名字“秋林”給以“forest in autumn”一個英文注解,爾后,他指著自己有些謝頂的腦袋說:“most leaves have fallen to the ground, so there is less leaves left here.”頓時,正襟危坐的各個學生都開心的笑了,他這種拿自己幽默的方式讓學生放開來,這樣的設計,這樣輕松詼諧的開頭,學生怎不自由的呼吸呢? 自主的喜歡上這個有個性的老師呢?
亮點之二: 看似無意,實則有心的巧妙鋪墊。在warm-up 這一環節中,老師先進行課前的口語熱身,這種操練我見多了,無非是boys和girls 或team 1,team2,team3等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了課中的操練方便。但是獨具匠心的老師卻賦予學生們新的代號boys:twenty, thirty, forty, fifty,sixty,……; girls: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起初,我理解為他這樣做:一來區別-ty;-teen兩個易混淆的詞根;二來顯得別具一格,可聯系到他所要講的When was it invented?這節課,我不禁暗自叫好。學生在接下來的句型回答中要用到年代,如1885、1927、1876等等這些數字,而數字卻是中國學生閱讀英文時較為拗口的表達,他做這樣的鋪墊、這樣的精心設計,怎一個“妙”字了得?簡直是天才的想法!
亮點之三:緊扣教材,卻又不拘泥于教材,激發學生愛國情懷。這節課是要求談論發明物的被發明時間,從而學習過去時態的被動表達方式,這個話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不大,而老師卻能從人人皆知的中國四大發明入手,隨著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圖片的呈現,學生的求知欲,愛國情,自豪感,都被調動起來,而畢昇圖片的呈現讓學生很快掌握了三個關鍵的單詞:invent, inventor和invention,接下來的句型操練就水到渠成,學生很好的進行了pairwork。
他的思路很活躍,不把自己的思維局限于書本上的幾個發明物,拓展到了中國的歷史,增添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詞匯量,還有深刻的愛國教育。
亮點之四:設計有層次,準確到位。老師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不僅兼顧到語法的呈現,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知水平。在呈現發明物的時候,他由學生早熟悉的四大發明呈現,學會目標語言when was it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之后,再呈現生活中常見的發明物,并告知他們發明的時間 。學生因為了解了更多的知識而更加有興趣,從invent—Cailun invented the paper.-----Who was the paper invented by?過渡到inventeor, 最后又過渡到invention 很好地遵循了教學的循序漸進原則,教師的主導地位作用明顯,使學生愿意聽、聽得懂、有收獲,學生的注意力不會分散。
亮點之五:人人參與活動,人人健康發展。新課程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在老師的.課上他堅持讓每個學生都能張嘴說,給每個人同等的機會。如在句型操練時,他以波浪式的問答方式由最前排一直問到最后排。對于學生膽怯心理,他一直鼓勵他們,和他們一起說,一起練;很有耐心的糾正錯誤的發音,及時的給以鼓勵。學生的熱情反響,正是他成功的表現。
亮點之六 :幽默詼諧的語言,運籌帷幄的駕馭。老師的個人智慧在本課的設計中的以充分的展示,這都源自于他扎實的基本功,備課充分,課堂駕馭能力很強。他能靈活的整合教材,注重啟發性的教學,他不僅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他本人的幽默給學生的感染、會讓他們在未來的成長之路更自信。他教單詞calculator時,心細的一個音節一個音節的讀,讀后又讓學生評判他的拼讀是否正確,最后他又總結其他以-or結尾的單詞:visitor, translator, actor……他傳授的不僅僅是幾個單詞的總結,而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一種學習習慣。
如果,老師能在結合本課時 ,設計一些被動句的習題,將會更加完美。
英語評課稿13
五月初,借著學校優秀人才展示課的機會,又一次細細品味了一堂堂精彩紛呈的優質課,尤其是謝老師的英語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本節英語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收獲與感悟。
本節課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Part B部分的對話課,《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是具有交際功能的工具,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是會話課的基本要求。因此學生的語言學習不應僅僅停留在知識的汲取,而應該把學習的最終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善于應用已有的知識,交換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
因而,在對話課的課堂上老師要創設大量的語境形成一定量的語量,再通過不同的途徑最終達到語用的目的。本節課教師通過情境創設、角色模仿、小組合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感受語言,操練語言,運用語言。
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謝老師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我校三年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三維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是1)能夠聽懂、會讀、會說句子:Do you like…? Sorry, I don’t like…Can I have …, please? Here you are.2)能夠就食物話題進行簡單的交流。能力目標1)能夠詢問他人對水果的喜好,表達自己的愿望。2)能夠運用所學語言進行簡單的交流。情感、策略、文化等有關目標1)讓學生有興趣用英語表達,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2)學習策略:積極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積極運用所學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
在此基礎上,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聽說認讀三會句型Can I have …, please? Here you are.并在情境中進行運用。難點是:在真實情境中正確使用句型Can I have …, please? Here you are.來詢問他人。
那么,如何實現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本節課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
首先,是學生喜歡的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先討論自己所知道的食物、飲料以及水果,之后,將學生分成兩部分進行PK。通過這個環節的設置,充分激發了學生已掌握的有關詞匯,也為新授課的學習提供了語言支架。在擁有大量語言支架的基礎上,教師創設情境,設計catching fruit的游戲,鞏固舊知,并巧用三年級學生富有好奇心的特點,直接讓學生來猜測老師喜歡的水果,在趣味中聽懂、會讀、會說句型“Do you like …? Sorry, I don’t like ….”,“Can I have some …please? Sure, Here you are.”使學生在充滿趣味的游戲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可以發現,學生基本上能聽懂、會讀、會說本知識點,達成了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并初步達成了能力目標。
那么,在學生能聽懂、會讀、會說句型“Do you like …? Sorry, I don’t like ….”,“Can I have some …please? Sure, Here you are.”的基礎上,教師自然引入課文中的文本。在文本的導入過程中,謝老師先從圖入手,詢問學生:“Where can you see this picture?”“How many people do you see?” “Who are they?”非常好的'培養了學生的細心觀察的能力。為了更好地使學生能理解對話文本,謝老師讓學生帶著問題Mike likexxxxx. Zhang Peng likesxxxxxx.來聽對話文本并指導學生自己尋求依據。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基本上能理解對話文本,最后,再通過連線鞏固學生的理解。這三個環節的設計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
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話課的的教學重點是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謝老師設計了Happy reading的環節,學生可以和同伴分工讀、自己朗讀、小組內齊讀等形式強化本節課的知識重點。
到此,學生已經基本達到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為了更好地使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自如運用所學句型,教師在主情境線上,設計了我是表演小能手和在水果派對上的對話小任務。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水果進行自由對話,同時借助板書進行表演。通過鞏固拓展活動,不僅鞏固了新知,而且也升華了本課的能力目標。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謝老師都十分重視學生的情感、策略、文化等有關目的培養,在每個教學環節,謝老師都注重讓學生有興趣用英語表達,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積極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積極運用所學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
在板書的設計上,謝老師用了兩個水果籃以及一些水果的卡片和本節課的重點句型。整節課從課前的導入,猜測老師喜歡的水果,文本對話的學習、再到拓展活動的表演,一直貫穿使用板書內容,使板書的使用達到了最大化。
綜上所述,本節課有效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通過課堂觀察發現,通過本節課的學習,95%的學生都能實現對重點句型的聽懂,會讀和會說的能力,90%的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自主完成交際使用。
本節課不僅讓我對對話課有了一個新的理解,更我更受益匪淺的是使我明白英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以較低層次的知識掌握為前提,才能保證與此相聯高層次知識理解和掌握。若是同類知識,要提升到新的臺階更需要以原有的知識作為鋪墊。在謝老師的這節課上,教師的課堂活動設計圍繞水果展開豐富的、多層次的問答。尤其是頭腦風暴中對”food/drink/fruit””進行扎實有效的操練,其目的就是為了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所以學生到后面的拓展環節才會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緊扣教學目標,不花哨,每一個環節都落到實處,扎實學生基礎。
第三,也是我最最值得學習的地方,謝老師將評價體系貫穿于整個課堂,將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有機結合,發揮學生的自主權,將課堂歸還給學生。
但本節課我也存在一定的困惑,這是一節對話課,謝老師,將閱讀的方法滲透到對話課的教學中,是否合理呢?第二,本節課很好的將學生自評的評價體系貫穿于課堂,可是在最后的環節,如果能將評價進行綜合小結的話,效果會不會更好呢?
英語評課稿14
昨天下午聽了英語的三節課,下面談一談我的感受:首先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三節課以任務型教學方式展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從課堂預設到動態形成。一環扣一環,學生活動高潮迭起,教師引導巧而得法,獲得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一,課堂教學設計理念新
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運用任務型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實現師生,生生互動,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接近學生生活,在互動,交流,合作,探究中實施教學。整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起了深刻的變化,真正成了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幫助者,關注學生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成為名副其實的“以學為本”的教學設計,以課題為背景,任務型教學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和思路清晣,課堂設計體現了一位優秀教師的先進理念與素質。
二,體現了新課程“三維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之間的關系。
”①不是教書本,而是以書本教,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導入,學生興趣濃,由學習課本的'語言知識輸入到延伸過程中的語言知識輸出,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運用語言知識,學會交際,學會做事情。運用學到的語言知識學會做事,這就是能力。
②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習策略的滲透,情感的培養,真正朝著“學生發展”方向努力。③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積極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積極學習,自主學習,積極評價,激發持續的學習熱情,不斷使學生體驗成功,提高學生的自我價值,也注意了個性的培養。
英語評課稿15
這一堂課是一堂清晰實在,扎實系統,動靜結合的英語課。陳文老師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考慮了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上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視頻導入,充分調動起學生興趣。良好的開頭對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起著關鍵的作用。本堂課一開始,教師就用一段關于上海的介紹視頻導入新課,生動形象,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里被激活。
2、關注教學方法,體現了一個活字。陳老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句型的呈現形式多樣。陳老師還注意利用實物,圖片,卡片,身體語言,表情動作等作為教學資源,創設講解,操練和運用英語的情景。陳老師能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關注教學過程,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實的去感受知識,體驗知識,積極參與,努力實踐,在活動中學會用語言表達交流,較好的體現了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本堂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學會介紹一座城市的一些句型,陳老師利用不同層次的任務來使學生不斷熟悉并操練句型,最后用情景表演的形式使知識活學活用,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并豐富了課堂活動。
3、教學活動的設計豐富多彩,有效。訓練方式多樣,有全班活動,師生互動,小組活動,雙人活動,個人活動等,在活動中突破難點,在活動中發展能力。教師為了鞏固本課的內容,精心設計了多個活動,內容非常豐富不但使單詞、句型的.操練面廣,練習次數多,而且還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熱情。將熱鬧的形式與有效的語言實踐有機結合。在英語課中,活動的設計和開展還應該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英語課堂的活動應該以語言運用為落腳點,本堂課上,陳老師很好的貫徹了在用中學,學中用,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原則。同時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本課中值得探討的地方:
1、本堂課的任務設計有些不合理,在任務的難易度上應該是層層深入,一個比一個遞進的,幾個課堂活動可以適當調整順序。
2、小組活動中,四個同學的任務分配不合理,有的同學任務很多,有的同學只有一兩句話幾乎沒有任務。
3、最后的作業布置上可以有一些知識的遷移,如參照介紹上海的句型和要點來介紹另一座你所熟悉的城市。
【英語評課稿】相關文章:
英語評課稿12-30
英語評課稿(經典)01-10
英語評課稿07-02
英語評課稿【精選】02-04
英語評課稿(經典)01-06
英語課的評課稿11-09
英語課評課稿01-03
小學英語的評課稿11-01
小學英語的評課稿11-01
小學英語評課稿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