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一中 丁洪生 吳文平
素質教育的理論前題是教育人本論,其主要內涵是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而人的潛能的發揮、人的個性的發展多數是自身學習養成和自身修養使然。由此看來,學生自我教育變得尤其重要。我們在教學中除注重知識的傳授外,還應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人格素質的健全和提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思考社會,思考人生;自我克制,自我認識;達到自我教育逐漸完善的境地。特別是到了中學階段,學生對事理、情感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他們又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多給學生創設自我教育的環境、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人格的健全,素質的提高有著巨大的作用。如何給學生創設自我教育的環境呢?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改換教學模式。教師要“懶”起來,引導學生“忙”起來,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把教師主講型教學模式變成學生自主型的教學模式。教師依據學習目標設計一個科學的、情感和思維訓練兼顧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教師只是組織、協調,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想象、思辨、展示的空間。把教師講授變成學生講課,一個人講多個人聽變成人人講人人聽,上臺講課的“小老師”具有老師同樣的權利,讓全體學生以主人的身分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就課型而言,把講授型變成討論型、自學總結型、誦讀評價型、發問評點型,讓學生在活潑多變的課堂上,在真實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去探討,去感悟,去體驗,而不是讓學生死板地去記抽象的知識結論。
其次,要協調好師生關系,營造出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一種充滿心理安全感的課堂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造愉悅和諧課堂氣氛的基礎,師生心理相連,感情相融,教學雙方均會沉浸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用親切的眼神,和諧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濃厚的師生情誼,使學生“重其師、信其道、樂其學”;要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教學氛圍,另一方面更應該主動配合學生,協調好同學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融洽的合作氣氛。
第三,要幫助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養成踏實協調的學習習慣。一些學生要求過高,即使做出最大的努力也不可能達到目標,致使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心情煩躁,郁郁寡歡;一些學生學不得法,疲于應付,產生厭學情緒。老師要幫助這些學生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探討學習方法,使學生心中有數,一步一個腳印,形成踏實進取、積極主動的好習慣,達到“心平氣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四,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讓學生消除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發揮出最大的潛力。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無批評”活動的形式,啟發學生心靈最美好的東西-----自尊心;也可以采用“點出閃光點”的方式,激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自我鞭策、自我警醒,從而達到自我教育,不斷發展的目的。
第五,要把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校內延伸到社會。人的潛能很大程度是在實踐活動中發揮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參加一次語文實踐活動比多學一篇或幾篇課文更為重要。因此教師把校園廣播站、學生電視臺、學生信息網、校園刊物交給學生自己辦,使它們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發展能力的陣地;把語文沙龍、英語角、詩文朗誦會、演講比賽、辯論會、實驗活動以及各種體育活動都交給學生自己策劃、準備、主持、總結。老師只作指導,提意見建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讓同學們各顯其能互相合作,在積極主動參與的前提下,學得真知,發揮潛能,讓學生在自我展示中得到教育,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是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是實行繼續教育終生教育的有力保證,在中學階段,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自我教育的環境。
[多給學生創設自我教育的環境(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5.
7.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演講稿
10.教師自我介紹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