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任教,對那些跨入青春期的男女孩子的早戀傾向見過幾例,一般都是偶然中才發現,然后私下勸戒。因為是“地下情”,多不了了之。現在到中學任情況就不一樣了,如今遇到學生早戀的事已經是習以為常 ,并且“中學生戀愛”出現低齡化、普遍化和公開化的趨勢,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原來因為沒當班主任與學生接觸得不夠多,對學生的內心世界也了解得不深,很少能聽到或知道班上有學生早戀的事。可是輪到我當班主任時,卻遇到很多關于中學生早戀方面的事例,班主任的責任讓我不能等閑視之。因此,必須客觀地去面對,決不能掉以輕心。有人說:“早戀現象,就像是希臘神話里的潘多拉盒子,打開它,種種災禍就會紛紛飛出,所以,有必要將它鎖緊。”不管愿意與否,青少年學生“早戀”問題的教育研究,一直是中學教育者中最敏感但又無法回避的話題。那么怎樣才能幫助中學生理智地鎖緊這個“魔盒”,順利地走出這個情感的“危險區”呢?下面淺談一下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存理解之情。正確的態度是解決早戀現象的關鍵。教育家布貝爾說:“當教育者贏得了學生的信任時,學生對接受教育的反感就會被克服而讓位于一種奇特的情況:他把教育者看作一個可以親近的人。”因此,教師首先要在學生心中建立可信任的形象,而要進行教育關鍵就是要端正教育者自己對學生早戀問題的態度。向往異性本是青春發育期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和性心理現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美麗而珍貴的內容。教師應以客觀的、冷靜的態度去對待學生的情感問題。對男女生之間的交往,不要大驚小怪,不要把早戀看成是“十惡不赦”而大加鞭撻。而應當耐心、寬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容易接近學生,提高中學生認識情感、把握情感的能力,才是解決早戀問題的根本辦法。在一次日記中,班上兩個學習成績很不錯的學生直接告訴我自身關于這樣的事情,讓我給他們主意。其中一個女孩子說,有個男孩子說喜歡她,而她卻還不知道什么是喜歡的感覺,現在又不知道如何回復對方。另一位是個男孩子他說有個女孩子給他寫信,說是很喜歡他,要和他做朋友,他問我該怎么辦?這下可難住了我這個班主任。也使我突然驚覺:這些孩子正處在青春發育成熟期,對異性同學產生一種神秘和朦朧的好感,很容易導致早戀,做班主任的不容忽視。當然學生一般是不會把這些事情主動告訴老師的,即使有這樣的事情,老師知道了也很難使他們承認事實。可這兩個學生現在卻求我拿主意。既讓我高興,又感到棘手。高興的是學生對我如此信任,連最大的“隱私”都愿意讓老師知道,棘手的是,這樣的事情處理不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好幾天思來想去就是找不到感覺特別好的辦法,就在日記中讓這兩位同學告訴對方相互之間做好朋友,在學校上相互幫助與競爭,共同進步。當時連我自己都覺得這說教似乎顯得很蒼白,很難相信會有什么作用。但是沒想到這效果不錯,這兩個學生都表示我的建議很好,也照我說的去做了,過了一段時間我在日記中詢問另兩個學生的情況,結果讓我感到很滿意,他們不僅沒影響學習,關系也一直是維持得比較友好。從這件事處理以后,我認識到了必須心存理解之情,對學生在這方面進行必要的正確的教育和疏導,讓班上的學生都能正確認識并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
二、懷寬容之心。采用“自己人”策略。多與學生交流,與學生進行溝通,特別是女生情感較細膩、敏感、豐富、脆弱,心理較微妙、復雜,故在進行心理輔導時,教師除要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生理知識、法制知識外,更要有誠摯的愛心,尊重理解學生,同情她們的不幸,把學生當作自己人來看待,而不是管教的對象,時刻注意“自己人效應”的運用,讓學生切實感覺到老師是她們的貼心人,能夠幫助她們解決困難,讓學生切切實實地喜歡你,消除學生對老師所抱的戒心,縮小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從而使學生樂意接受教師的觀點、態度,提高心理輔導的成效。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和利比茲曾作過一次調查,了解父母對戀愛中的男女進行干涉的作用。他們驚奇地發現,父母的干預程度愈高,男女雙方竟會產生愈強烈的愛。他們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此“效應”不僅表現于父母的干涉對孩子戀愛態度的影響上,也表現于教育者的粗暴行為對學生早戀等行為的負面影響上。因此,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看,對學生的早戀行為,除進行思想教育,教育她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外,還在于加強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防止中學生早戀,還要加大情感教育的力度,指導中學生理解:戀愛是怎么一回事?愛情的真正意義是什么?為什么中學生不適宜談戀愛?被人追求怎么辦?如何與異性交往?等等,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戀愛觀、交友觀。對那些已經被我發現,而又怕被別的同學和老師知道而難堪的學生給予保密。這個經驗是從在小學當班主任時經歷的類似事例中得到的。在小學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看到了她寫給一位男同學的信,信中的文字內容,無不告訴我,這個女孩子有早戀的傾向,當時我沒說什么,只是拿走了那封還沒寫完的信,當我正在想怎樣處理這件事的時候,她卻主動找到我,哭著向我保證,以后一定用功讀書,堅決不再犯這樣的錯誤,也許是當時被這個女孩子的淚水所打動,我只告訴她希望她能把心思都用到學習上,因為她很聰明,以后長大了再想這事才正確,我還向她承諾:永遠不向任何人說起這事,當一切都沒發生過。這位女生今年正上初三,在學校樓道多次遇到她,她都特別激動的和我打招呼,有時候還詢問我的身體和工作情況,那感覺就像是自己的女兒。我也多次問過她的老師們,都說她的成績一直非常好,而她在小學成績并不突出。這學期也遇到了這樣的一個女孩子,也是一次不經意中發現了他寫給別的男孩子的信,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后讓她難為情,我把對她的勸戒和希望用紙條的形式,夾在作業本中,并且親手發到她手中,不幾天,她在日記中感謝我對她的寬容和教育,說自己一定處理好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一心向學業。
三、架溝通之橋。日記中談心,讓學生能及時把心理困惑表達出來,這樣可以做到對癥下藥,并且也可以防微杜漸。班上一個女孩子,已經三次向我提出要另與一男同學同桌,說是和現在的同桌老合不來,而剛好那個男孩子特別頑皮,很少有女學生愿意和他同桌的,已經換過三個女學生了,現在這個也是和我訴苦了好幾次,不想和他同桌。經過多次教育,這個男孩子就是頑劣難改,誰知道這個女孩子卻說他如何優秀,心地如何的善良。這個男同學也希望和她同桌,并表示一定好好相處,在學校上互相幫助。于是我通過日記對二人進行“撮合”,并立下“軍令”:不能超過同學界限,學習成績只能進不能退。二人都在日記中做了保證。于是達成了協議,已經過去三個星期了,這倆孩子真的說到做到。
四、樹榜樣之策。可以采用“榜樣教育”和“自我教育”策略。不少班主任感受到,良好的班集體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功效。不少富有經驗的中學班主任,他們在維系良好集體風氣的做法上,共同之處就是重視榜樣的力量作用,堅持把樹立身邊的先進典型作為班集體建設的介入點,使學生們學有榜樣。在處理中學生的早戀現象時,班主任也可發揮榜樣教育的作用,通過樹標兵,學先進,使女孩子們認識到什么才是中學生的美和追求,從而凈化她們的心靈,掌握與異性同學相處的分寸,不使異性友誼變為愛情。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只有當學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時方可能實現”,“只有促進學生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處理早戀現象時,要充分指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內省”、“慎獨”、“溯行”,自覺接受積極的科學的戀愛觀、交友觀、道德觀,克服消極錯誤的思想行為。
五,與家庭教育巧妙配合。孩子早戀傾向對家長更是敏感話題,為了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又必須取得家長配合,如何做到既不將問題擴大,又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要采取正確巧妙的策略,比如,讓家長經常和孩子交流交友的意義和方法,平時注意孩子的變化,周末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知道家庭生活的意義,增強家庭的責任感的意識;并且側面要求家長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訴孩子戀愛和婚姻、家庭之間的關系,讓孩子認識到早戀對人生的影響,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中學生的早戀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正確地對待這些問題,沒有加以正確的引導,我認為對待中學生早戀問題,應當心存理解之情、常懷寬容之心、善搭溝通之橋、巧樹榜樣之標兵,耐心寬容的對待,合理的加以引導,結合他們心理發展的特點,進行科學的青春期教育,并不斷提高這一教育的質量。只有提高中學生認識情感、把握情感的能力,才是解決早戀問題的根本辦法。
李穎
[中學生早戀問題的教育經驗例談 班級管理反思]相關文章:
1.
4.中國當代社會問題的反思論文
7.教育反思周記
8.防早戀班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