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奧運冠軍的故事
奧運冠軍的故事1
雅典奧運會前,郭晶晶曾這樣說道:“如果能夠站到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上,我可能會哭得跟淚人似的,也可能一滴眼淚都不掉,平靜得不得了。”
2004年8月14日,雅典奧運會開賽第一天,郭晶晶與隊友吳敏霞合作,力壓俄羅斯的伊蓮娜/帕卡琳娜,為中國代表團拿到了首枚跳水金牌,也拿到了自己的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圓了多年的夢想。郭晶晶果然非常平靜,一臉微笑,滴淚未掉。
她笑意盈盈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相信自己的實力,早已下定了必勝的信心。比賽中,沒有必要想得太多,只要把每一個動作像平時訓練那樣發揮出來,不失誤,別人就難以超越,冠軍就是我們的。”在當晚的總結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對郭晶晶組合的精彩表現予以高度評價,“充滿自信、圓滿展現了優勢項目的風范。”并要求各運動隊向她們學習。
眾所周知,鄧亞萍從小就酷愛打乒乓球,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在世界賽場上大顯身手。卻因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國家隊的大門之外。但她并沒有氣餒,而是把失敗轉化為動力,苦練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終于催開了夢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償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在她的運動生涯中,她總共奪得了18枚世界冠軍獎牌。鄧亞萍的出色成就,不僅為她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也改變了世界乒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
鄧亞萍是乒乓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選手,她5歲起就隨父親學打球,1988年進入國家隊,先后獲得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成為唯一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并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其中包括單打和與喬紅組合的雙打。
童年的鄧亞萍,因為受當時體育教練父親的影響,立志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沒能向她敞開。于是,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起了乒乓球,父親規定她每天在練完體能課后,必須還要做100個發球接球的動作。鄧亞萍雖然只有七八歲,但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扎實,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換成了鐵牌。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么難能可貴!這不但要使身體備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小小的她,每閃、展、騰、挪一步,都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
奧運冠軍的故事2
1996年在登上飛往亞特蘭大的飛機時,郭晶晶絕對不會想到,從此開始的5年將是她一生中最難熬的時光。
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跳水隊進行了換血,兩屆奧運會女子跳板冠軍高敏退役,由于郭晶晶的出現,巴塞羅那奧運會女子跳臺冠軍伏明霞轉向3米板。但出于穩妥考慮,伏明霞兼項女子跳臺。比賽中,郭晶晶的`動作難度系數是所有選手中最大的。第一次參加如此大賽,又被寄予厚望,15歲的郭晶晶有些不堪重負。“比賽的時候我已經蒙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跳的。”在這種壓力下,郭晶晶出現了失誤,最終只獲得第五名。伏明霞則囊括了跳板、跳臺兩枚女子跳水金牌。世界女子跳水進入了“伏明霞時代”。
奧運歸來,全力為第八屆全運會做準備的郭晶晶在訓練中因為一次意外,從跳臺上摔下,右腿骨折。十五六歲正是少女的發育期,停止訓練的郭晶晶身高長了10厘米,體重到了55公斤。這對于一個跳水運動員簡直是致命的。但郭晶晶沒后退,在她的傷初步允許訓練后,她執著地開始了恢復訓練。
訓練是從減肥開始的。當時已是春末時分,天氣開始轉熱,但郭晶晶卻穿著密不透風的減肥訓練服,忍著右腿傳來的陣陣疼痛,跳繩、跑步。那一段時間,在中午時分路過保定燕趙大酒店時,經常可以看到兩個穿著厚重衣服跑步的“瘋子”,其中一個就是郭晶晶。三年時間,1000多個艱苦的日日夜夜,郭晶晶沒有放過一天假,每天都要進行幾百次的陸上、水上動作練習。運動量一大,以前受傷的腳腕出現了炎癥,疼痛難忍,但她卻沒有因此耽誤一天的訓練,她常常是哭著頂下一堂課來。有時,實在太疼了,就打一針封閉,再接著練。
通過系統訓練,郭晶晶信心、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間,她奪得了1998年世界游泳錦標賽女子3米板亞軍,曼谷亞運會3米板冠軍,1999年世界杯3米板雙人冠軍、單人第3名。
奧運冠軍的故事3
眾所周知,鄧亞萍從小就酷愛打乒乓球,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在世界賽場上大顯身手。卻因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國家隊的大門之外。但她并沒有氣餒,而是把失敗轉化為動力,苦練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終于催開了夢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償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在她的運動生涯中,她總共奪得了18枚世界冠軍獎牌。鄧亞萍的出色成就,不僅為她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也改變了世界乒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
鄧亞萍是乒乓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選手,她5歲起就隨父親學打球,1988年進入國家隊,先后獲得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成為唯一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并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其中包括單打和與喬紅組合的雙打。
童年的鄧亞萍,因為受當時體育教練父親的影響,立志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沒能向她敞開。于是,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起了乒乓球,父親規定她每天在練完體能課后,必須還要做100個發球接球的'動作。鄧亞萍雖然只有七八歲,但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扎實,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換成了鐵牌。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么難能可貴!這不但要使身體備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小小的她,每閃、展、騰、挪一步,都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是家常便飯!但他從不叫苦,不喊累!負責訓練的父親,有時心疼得掉眼淚!付出總有回報,由于鄧亞萍的執著,10歲的她便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
進入國家隊后,鄧亞萍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隊里規定上午練到11時,她就給自己延長到11時45分,下午訓練到6時,她就練到6時45分或7時45分,封閉訓練規定練到晚上9時,她練到11點多。鄧亞萍為了訓練經常誤了時間,她就自己泡面吃。
【奧運冠軍的故事】相關文章: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懶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兒故事08-25
樹葉的故事09-09
春天的故事09-08
偉人故事09-18
我家的故事09-02
蒲公英故事10-05
神鳥的故事06-28
成長的故事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