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采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采薇》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創作成就,積累文中出現的名句,品味中國古代經典的思鄉主題所反映出的內涵。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3、通過涵泳、美讀等方法的活動體驗,結合自己對家鄉的感受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從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脈絡。
4、通過小組討論形式,采用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集體品評文中優美的語段,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比較鑒賞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文本、編者、老師、學生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閱讀時細細品味“家”的涵義。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走過千山萬水,走不出魂牽夢縈的故鄉,故鄉的種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聽,歷史的聲音從那頭傳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的隧道,依舊向我們訴說著人類那亙古不變的思鄉愁緒。
二、介紹詩經:
1、學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資料(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師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詩經》相關的知識
資料: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500余年間的詩歌305部,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就稱為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雅、頌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來劃分的。
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
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有“正”的意思,雅詩多為反映貴族階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為西周早期的詩,共31篇;小雅多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的詩,共74篇。大雅多為贊美詩,贊頌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小雅多為怨刺詩,表達下層貴族牢騷不平的情緒。從風格上看,大雅雍容華貴,詩味不濃;小雅生動活潑,藝術價值較高。
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三種:賦、比、興。
“賦”:鋪陳敘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誦讀并感知課文:
1、讓一學生上臺朗讀,讀完后正音。
歲亦莫(mù)止獫狁(xiǎnyǔn)之故載(zài)饑載渴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來(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魚服
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2、學生小組討論,疏通語句,評點全詩。(通過小組之間的協作,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明確: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芽尖。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又到了年末。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有家等于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沒有空閑。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鮮嫩。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憂悶。憂悶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燒,饑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方總是沒有固定,無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經又老又硬。說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王室的差事沒有盡頭,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誰來慰問。
第四章:那開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層層。那駛過的大車是什么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坐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個月的交戰就有幾輪。
第五章: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牙裝飾的弓和魚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獫狁入侵,戰事十分緊張。
第六章:想起我離開家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途中,紛紛揚揚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饑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么凄涼悲傷,滿心的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3、梳理詩歌的思路:
明確:第一章至第三章: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詩中表現人物強烈思鄉情感的詩句。(學生活動,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組交流,后展示本組的共同成果(每組準備兩到三處)。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談談你的看法。(學生討論活動,個性化閱讀)
3、拓展遷移。回憶《詩經》中其他不同思鄉的作品。(學生活動,教師概括總結)
《采薇》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作品內容與情感;理解詩歌意思,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引導學生多角度鑒賞最后一個章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詩歌的整體理解和誦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中戍卒家園之思與保家衛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主人公復雜的心情。
2、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基本能夠獨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理解主人公對家園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人類歷史的車輪,并不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是常常碾壓著累累尸骨前行。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恒話題。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詩經?小雅》中的《采薇》這首詩,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苦難的體味,去感受積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復雜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學習目標。
二、整體把握、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誦讀、翻譯。
重點理解的句子:(1)歲亦莫止(2)我心孔疚(3)載饑載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來(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魚服(10)雨雪霏霏。
2.整體把握
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明確:“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問題:你覺得詩歌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寫什么內容?
要點提示:
第一、二、三、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以及軍旅生活之勞苦。
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三、問題探究
1、觀察本詩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從4-5章來看,請結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業業”“象弭魚服”等詩句,說說本詩描寫戰爭場面的特色。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3、詩歌小結:這首詩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重點表現對故鄉的思念。采用了起興、重章疊句、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起到了強化畫面、音韻、情感的作用。
《采薇》教案 3
設計理念
《采薇》出自《詩經》,向來以其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難以言說的詩情畫意、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詩中那真實復雜的矛盾情感———對強敵賊寇的憤恨與對故園親人的思念,保家衛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明媚樂景中的哀傷與陰晦哀景中的喜悅,都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設計將情感、價值之類豐富的人文目標具體融化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通過反復的吟誦、品味、領悟,通過豐富的聯想、比較、探究,在準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詩的人文內核,深刻感受詩的豐富意蘊,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實現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1.讓學生從網絡或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
2.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二、文本解讀過程
1.導語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歷史的年輪,并不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常常碾壓著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對它懷有什么樣的情感,戰爭這個巨大的幽靈,一直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于是,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恒話題。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積淀在其中的真切復雜的人生百味。
2.師生交流課前準備的情況(使用多媒體),明確以下幾點。
(1)《詩經》和“《詩經》六義”。
(2)《采薇》是西周宣王時期的作品,是《詩經》里最富有詩意的一首“戰爭詩”。宣王時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賦。詩篇洋溢著戰勝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又對久戍不歸、久戰不休充滿厭倦,對自身遭遇無限哀傷。
3.文本解讀
在各種形式的反復誦讀中,師生著重交流或探討以下一些問題:
(1)該詩的思路結構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重章疊句,回環往復,舒卷自如,《詩經》里很多詩都有這個特點。本詩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這樣的結構;但前后三章有明顯的變化,使整首詩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變化,以便于表現更為復雜的情感。
(2)詩從“采薇”寫起,這跟“曰歸曰歸”的思鄉情有何關系?
明確:這里采用的是《詩經》慣用的起興手法,“薇”是故鄉田野里常見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濃濃鄉愁。于是,深切的鄉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鄉懷親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當把它化作故鄉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樹、一條小河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山水草木時,就具體形象了。
(3)前三章所寫的“薇”有無變化?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確:“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變化、時光的流逝;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薇都生長得這么旺盛了,可是戍邊軍士還遠離家鄉,歷久不歸;既暗示了士卒滯留邊關的'時間之長,又很自然地帶出了“心亦憂止”“憂心烈烈”“憂心孔疚”這種有家難歸的情感。這種生長變化不僅避免了單調重復,更暗示了鄉愁的漸濃、漸深、漸切。所以,這極其精練的寫景,同樣證明著“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藝術真諦。再加上,在表現時間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往”一“來”,同樣表明了時序的變遷,就更進一步抒寫出人世滄桑之感。
(4)四、五兩章表現了什么內容?與濃濃的鄉愁矛盾嗎?
明確:“戎車既駕,四牡業業”“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兩章直接描寫了戰事之頻繁、壯烈,既表現了戰士們的威武雄壯,也展現出他們保家衛國的豪情,同時,也似乎暗示了思鄉的深層原因:頻繁慘烈的戰事,更讓人渴望和平,渴望故鄉,渴望親人。
(5)這首詩最經典的景物描寫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末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幾句,晉人謝玄認為是《詩經》里最有詩意的句子。清代學者王夫之也大加贊賞,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然而從字面上卻不見“樂”與“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楊柳依依”的大好時刻,戰士們離別家鄉親人走上殘酷的戰場,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斷的悲情愁腸呀!千辛萬苦的戰爭終于結束,所有的艱難險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經遠去,家園親人就在眼前,該是多么溫馨喜悅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今日歸來的悲戚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哀情寄樂景,樂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抒寫出極其豐富的物是人非之嘆。
(6)你怎么理解這首詩交織著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國的復雜心理?
明確:《采薇》不像一般的戰爭詩那樣簡單地表現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現出人的深層的內心矛盾和痛苦,細微真實地寫出了人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殘酷的戰爭畢竟與人類文明正常價值趨向相悖,自古以來,人們都對它懷有復雜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為保家衛國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聲。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說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詩人對侵略者充滿了仇恨,詩篇中洋
溢著戰勝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又對久戰不休充滿厭倦。總之,戰士們的情感深處,交織著重重矛盾:對敵人的痛恨與對家鄉的思念,保家衛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
其實,人類有一種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劍遠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壯志,又有低頭思鄉胸懷親人的回歸意識。這里的戍邊戰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人類共有的,也是無法回避的真實矛盾心理。所以,詩中表現的這種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
三、延伸探究
閱讀《詩經》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風小戎》,與《采薇》對比一下,看有什么異同。
《采薇》教案 4
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二、學習《采薇》
1、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賞析:
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布置作業
背誦最后一段。
《采薇》教案 5
教學目標
1、知能:把握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2、過方:朗讀、合作探究
3、情態:厭戰、思鄉
教學過程
1、導入(復習文學常識《詩經》)
或者與余光中的《鄉愁》比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賞名人大家的朗誦,在欣賞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調
2、初讀文章,掃清字詞障礙(多媒體展示)
有感情朗讀文章
3、再讀課文,分析結構(提問)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
(手法-重章疊句,反復吟嘆;
內容-比興手法--植物生長,時間流逝,
士兵焦慮痛苦與日俱增)
(二)、戰爭(未直寫戰爭殘酷,
而寫戰車馬高大,側面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今昔對比,大雪紛飛,
饑渴難當,氣氛悲愴)
4、析讀課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離鄉出征—--生活艱苦-
-內心傷痛—厭戰—思鄉
②問:從哪些地方可以表現出來?
(小組討論,交流,選代表回答問題
或者看哪位同學手舉的.高,看起來比較活躍
或者找一個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來回答下)
表現:“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說好要歸,遲遲不歸,君問歸期未有期
(好,請坐,這位同學找的非常仔細啊,
看來對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還有其他同學要補充嗎)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憂心忡忡,歸心燒灼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今昔對比,大雪紛飛,
饑渴難當,氣氛悲愴
歸納小結(參照板書)
布置作業:寫一段文字表達思鄉情緒
板書設計
采薇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比興手法---重章疊句、痛苦焦慮
(二)、戰爭—四牡骙骙---側面描寫---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雨雪霏霏---兩相對比---饑渴難當,氣氛悲愴
《采薇》教案 6
教學目標
歸納詩歌的章法特點、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色以及本詩深刻的思想資料,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疏通詩句,體會抒情主人公復雜的情感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鑒賞課文的思想資料和藝術形式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2、翻開人類幾千年的禮貌史,你會發現,歷史的年輪,并不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常常碾壓著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對它懷有什么樣的情感,戰爭這個巨大的幽靈,一向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于是,戰爭,一向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恒話題此刻,我們來學習《小雅·采薇》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積淀在其中的真切復雜的人生百味。
二、整體感知
1、檢測預習
(1)字音
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雨(yù)雪,霏(fēi)霏,載(zài)渴載饑,維常之華(huā)
(2)通假字
玁狁孔棘棘——急jí
歲亦莫止莫——暮mù
彼爾維何
2、誦讀感知
(1)結合注釋,自由誦讀
提示節奏: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2)齊讀或點名個讀
(3)放錄音,聽讀課文
3、疏通詩句,理清思路
(1)結合注釋,疏通詩句
①重點字詞
不遑啟居:遑,閑暇
憂心孔疚:孔,很疚,痛苦
君子之車:君子,指將帥
小人所腓:小人,指士兵腓,遮蔽
②疏通詩句,體會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里憂悶多牽掛
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饑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托誰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么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么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
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
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三、文本探究
詩歌是一種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它用語言在我們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傳達一種內在的情感而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練的語言激發讀者無限的想象力《采薇》這首詩一共六章,這六章我們能夠分為三個鏡頭和畫面,下面我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三個畫面——我們把1—3段寫成一個鏡頭,4和5段寫成一個鏡頭,第6段單獨寫一個鏡頭——并注意體會原詩所采用的藝術技巧。
【教學預設】
鏡頭一:采薇思歸
深秋,夕陽如血,一位滿面塵土與愁容的士兵,坐在軍營不遠處的曠野中,遠眺著故鄉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著故鄉的小調,內心涌動著濃濃的鄉愁。
畫外音:又是一年歲末了,薇菜柔嫩的葉子也逐漸變得枯硬,家鄉的柳樹又長高了吧!戰爭何時才是個盡頭?貪婪的獫狁何時才肯罷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燒灼著五臟六腑柳條新發之時,我能否嗅到故鄉的氣息呢?
感情提問:如果你作為這部電影主角,你就應如何把握每個鏡頭的情感?
鏡頭一:憂傷(家園之思:軍旅生活之勞苦,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藝術手法提問:同學們的鏡頭設計很不錯,有景物、有神態、有心理幾位同學的鏡頭設計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薇”,為什么大家都關注到了它?(都沒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又名“大巢菜”指貧者所吃的食物
(1)比興——提問:三個小節的開頭都是用了同樣的話,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都是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氓》的比興手法也是有聲有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來起興,同時用來比喻氓之妻歲月容顏的改變)。
提問:用來起興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題又有必須的聯系,同學們請思考一下,三處采薇,略有變化,這有什么深意嗎?
由“薇亦作止”采薇剛剛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長出柔軟的莖葉到“薇亦剛止”,薇菜長得高大堅硬“采薇采薇”三次比興,有一種時光流逝,戍期漫長、歸家無期之悲。
所以此處的“薇”不僅僅是起興,還有作比,因為叫作比興。
(2)重章疊唱提問:同樣的話在詩中重復出現,這又叫什么手法?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明白,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構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鏡頭二:疆場思歸
軍旗在十月的風中獵獵飄揚,戰場上煙塵滾滾將帥乘著四匹高大雄壯的馬駕著的馬車,昂首而來,士兵們向著軍旗的方向,吶喊著,奮勇殺敵看!英勇的戰馬,整齊的軍隊,精良的武器,無不讓獫狁人膽戰心驚敵營人叫馬嘶,我們所向披靡!
感情提問:這個鏡頭的情感就應如何把握?
鏡頭二:自豪(愛國之心: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提示:(1)“四牡業業”,“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疊詞寫戰馬的高大強壯,步伐整齊,加以精良的裝備,顯示出赫赫軍威,“一日三捷”是用數字的比較,表現了戰爭的捷報頻傳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2)“象弭魚服”這種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獫狁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簡陋的彎弓,而我們卻有“象牙鑲飾的弓和鯊魚皮作的箭袋”,這是農耕禮貌的驕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藝術手法提問:這兩個章節中也有一處用到了比興,請把它找出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隊車馬服飾之盛及聲勢之壯。
鏡頭三:歸家之哀
冬雪霏霏,戰士最后踏上了歸途風塵滿面,又饑又渴。
畫外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年我離開故鄉,楊柳依依惜別“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刻我踏上歸途,只有漫天的飛雪,青春不在,年華不在,感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園安在?
提問:這個鏡頭的情感就應如何把握?
鏡頭三:悲痛(為什么回家途中還會悲傷呢?)
提示:(1)宋之問在《渡漢江》中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出了歸鄉時的千萬種感受和情感
(2)“古詩十九首”里的《十五從軍征》是這樣寫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幾十年的征戰物是人非,幾十年的征戰滄海桑田,幾十年的征戰親人還在,愛人還在嗎?
(3)“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歸來時,還何樂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從薇菜初生時節開始的歸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個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這一歸途中,因為對家人命運和自身前景的擔憂都不得不沉重起來
藝術手法提問:最后一節中你最喜歡哪一句?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潤在他的《詩經原始》中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傷時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晉人謝玄把這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詩含著兩個畫面,一是春天里微風吹拂柳枝依依惜別的畫面,一是寒冬季節雨雪紛飛的畫面在那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
2.以哀情寫樂景。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以春風楊柳燦爛春光反襯離家之悲,以風雪交交嚴酷寒冬襯凱旋之樂。
3.比較:將時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四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內斂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個溫柔地婀娜,一個飛揚著冰冷。
同一個“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已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走過千山萬水,走不出魂牽夢縈的故鄉,故鄉的種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的隧道,依舊向我們訴說著人類那亙古不變的思鄉愁緒。
小結:《采薇》一詩,在題材上可稱為邊塞詩的鼻祖,征人思鄉,是后代邊塞詩的重要主題,這首詩能以最真實的詞句、最自然的藝術,挑動了人們的某一根心弦,準準地說中了人們心里千變萬化的情緒,歷經數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彌芳。
四、課堂小結:
《采薇》不像一般的戰爭詩那樣簡單地表現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現出人的深層的內心矛盾和痛苦,細微真實地寫出了人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殘酷的戰爭畢竟與人類禮貌正常價值趨向相悖,自古以來,人們都對它懷有復雜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為保家衛國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聲。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說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詩人對侵略者充滿了仇恨,詩篇中洋溢著戰勝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又對久戰不休充滿厭倦總之,戰士們的情感深處,交織著重重矛盾:對敵人的痛恨與對家鄉的思念,保家衛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
其實,人類有一種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劍遠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壯志,又有低頭思鄉胸懷親人的回歸意識。那里的戍邊戰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人類共有的,也是無法回避的真實矛盾心理所以,詩中表現的這種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好處。
《采薇》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誦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理解詩歌主要內容,掌握詩歌中的重要字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的誦讀詩歌,掌握詩中的比興與借景抒情的手法,暢談自己的感受,提高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戍邊戰士的內心復雜交織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誦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體會詩歌意象所傳達的主旨。
【難點】
感受戍邊戰士內心復雜交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國之大事在祭與戎,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無數的的戰士因為戍邊而與家人分離不得相聚,歸期變得最不確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位戍邊戰士在歸鄉途中的所思所想,這位戰士想了什么心情如何呢?讓我們從《采薇》中尋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劃分節奏。
2.教師范讀,為學生正音,劃分節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詩詞。
3.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初步了解詞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
明確:強調學生個性化解讀,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4.通過三遍的讀,我們能不能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體現整首詩的情感?
明確:“憂”字,全詩有以下句子出現“憂”字,“心亦憂止”“憂心孔疚”“憂心烈烈”。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1.我們知道這位戰士是要返鄉的,我們通常認為歸鄉是讓人快樂的、興奮的,那么這位士兵的憂愁是什么呢?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明確:
(1)回憶之“憂”。這位戰士的“憂”是源于對于以前無數次歸鄉延期的一次匯總,從薇菜剛剛冒出地面到薇菜長出軟嫩的枝葉再到薇菜變老,每一次都希望返鄉,每一次又被戰事所拖延,時間長了便郁結于心,成為憂愁的一個來源。
(2)戰事之“憂”。詩歌沒有從正面上去描寫戰爭的慘烈而是描寫了大量的戰馬裝備從側面來描寫戰事的頻繁,引出戍邊的艱苦生活。
(3)景色之“憂”。當初的“楊柳依依”和如今的“雨雪霏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戍邊戰士看到現在的哀景,聯想起自己的'戍邊經歷,不由得產生了交織在一起的憂愁。
2.詩歌中的戰士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憂愁的呢?仔細品讀,結合詩句進行賞析。
明確:詩經中最主要的手法——賦、比、興。比、興往往連用,在寫回憶之“憂”時,作者用薇菜的生長變化來暗示歸鄉之期被不斷的推遲。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3.通過剛剛我們的分析之后,我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詩經的寫法,讓我們再來讀一遍。背誦下自己喜歡的句子。
明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四)師生總結,布置作業
思考,假如你是這位返鄉的戰士心中還會想起什么呢?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要求真情實感。
《采薇》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體會詩歌重章疊句和賦比興的表現手法的作用
●感受詩中所蘊含的家園之思
●了解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
能力目標:
●學習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
情感目標: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養對家鄉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回憶學習過的有關詩經的知識
二、閱讀全詩完成
(一)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歲亦莫(mù)止獫狁(xiǎnyǔn)之故載(zài)饑載渴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來(lài)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魚服
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啟居
(二)掌握以下重點詞語
◆通假字
(1)歲亦莫止()
(2)彼爾維何()
(3)維常之華()
(4)獫狁孔棘()
◆詞類活用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雨,動詞,雨雪猶“落雪”。)
象弭魚服(象,用象骨裝飾。魚,用鯊魚皮制作。)
◆重點詞語,注意其中古今異義的詞
(1)不遑啟居(啟,古意是跪,今意指開啟;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帥,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路,高大的戰車,將帥作戰時用的車。今指道路。)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5)歲亦莫止(止,句尾語氣詞)
(6)靡使歸聘(使,指使,委托。聘,問)
(7)載饑載渴(載,動詞或形容詞詞頭,可譯為“且”“又”。)
(8)歲亦陽止(陽,指陰歷十月)
(9)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孔,很。疚,痛苦。來,回家。)
(10)彼路斯何(斯,語氣詞,無實義)
(三)疏通文意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教師讓學生自己譯注,適當加以評點。
(四)整體感知、歸納
1、詩歌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
1—3回憶軍旅勞頓,交待不歸原因,表達強烈思歸之情。
4—5直寫戰爭之慘烈
6對比寫歸途之悲傷、痛苦。
2、概括歸納全詩中表達的作者的情感
明確: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3、找出本詩中表現人物強烈思鄉情感的詩句。加以體會。
三、賞析探討
全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1-3章采用了重章疊句和興、賦的手法
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薇亦剛止
歲亦暮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歲亦陽止
作用: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4-5章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
詩歌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第6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閱讀下面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明確:
1、今昔對比,以虛襯實。凱旋之樂與內心之傷悲對比,以樂襯悲。昔日“楊柳依依”與今日之“雨雪霏霏”對比,有今不勝昔之悲。
2、“雨雪霏霏”之景與“載饑載渴”之情境相合,情景交融,更突出內心之傷悲、哀痛。
本章對比襯托,情景交融,語調低沉,氣氛悲愴。充分表現作者內心的傷悲、痛苦。
四、作業
結合我們所學的《詩經》兩首,歸納詩經在表現手法上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將兩首詩熟讀成誦,用賦、比、興的手法嘗試作一首詩來表達你的某種情感。
《采薇》教案 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養成古詩學習方式。
情感目標: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
根據內容不同,《詩經》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課件出示:“風”“雅”“頌”)
根據老師的提示(課件出示:宗廟樂歌和舞歌、民間樂歌、宮廷樂歌)一起來猜猜看,“風”“雅”“頌”分別收錄了哪些內容?
今天我們就一起欣賞《詩經·采薇》(板書課題)的節選內容。
知道“薇”是什么嗎?(提示學生從偏旁猜)見過“薇”嗎?(課件出示圖片,釋題。)
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1、讀
(1)課件出示古詩,自由試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相機指導“雨”的讀音。
(3)齊讀。提示節奏。
2、質疑
(1)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請同學們自由讀詩句,把不懂的地方標注出來。
(2)學生質疑。
誰有不懂的地方?
(3)引導學生根據資料自學解決問題。
有一個好辦法,可以解決其中一些問題——看注釋。
(4)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5)查遺釋疑。
師相機指導:“楊柳”之意。介紹典故“百里穿楊”。
3、試解詩意。
(1)組內討論詩意。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詩意。
(2)班級交流詩意。
(3)師出示詩意“詩”。
三、創設情境,加深感悟。
1、“楊柳依依”
(1)課件出示“楊柳依依”。怎樣的“楊柳”會讓人感到“依依”?這四個字會讓你想到什么樣的畫面?(學生想象,進行口語表達。)
(2)課件出示:柳樹圖片。
(3)讀出你體會到的美來。
2、“昔我往矣”
(1)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色中,“我”卻要——(教學預設:昔我往矣)
(2)猜猜詩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師補充介紹:詩中人是一位即將出征的戰士。)
(3)為什么出征?(課件出示:獫狁之故。教師介紹詩歌背景。)
(4)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戀,但出征的“我”眼中卻看到了依依的楊柳。是為什么?
補充介紹:“柳”與“留”諧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鄉之情。有詩可證:(課件出示詩句)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
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李商隱
因此,在即將出征的“我”眼中,這哪里是依依的楊柳啊,這分明是雙手啊!這是誰依依挽留的雙手啊?
(5)學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課件出示: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云霄。
(7)面對著一雙雙依依挽留的雙手,能留下嗎?可能“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能留下嗎?
(《左傳·昭公元年》“中有這樣一句話:臨患不忘國,忠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學生體會愛國之情。)
(8)把你體會到的情感放在朗讀中,讀——“昔我往矣”
感受戰爭的殘酷。
課件出示:圖片,配樂。
“鼓角爭鳴,刀光劍影”之后,滿地的鮮血總是一次又一次染紅大地,累累的`尸體和丟棄的戰車、兵器無聲地嗚咽著。這便是戰爭。有道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道是:“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這便是戰爭。
經歷了殘酷的廝殺,吃著采來的薇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不由地想起——
課件出示:
長相思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我能回家嗎?為什么?(課件出示:“獫狁之故”)
本是兩年的兵役卻仿佛沒有盡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啊。終于盼到了戰爭結束。引讀——“今我來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個字又在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2)課件出示圖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紛飛,天寒路滑,又饑又渴,我艱難地緩緩走在歸鄉的路上。透過蒼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師引導學生體會:劫后余生、歸家情急、近鄉情怯等復雜情感。學生進行拓展想像,口語表達。)
(3)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體現“我”此時的心情。
這一切都是因為——課件出示:“獫狁之故”
(4)出示資料:
周厲王在位時期某年10月,獫狁大規模侵犯西周境內,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脅著京師的安全。
周宣王繼位,玁狁對周的侵擾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結于焦獲huò(今陜西三原一帶),沿涇水直逼周之豐、鎬gǎo兩京(今西安西)。
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這簡單的四句詩中,包含著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導讀背
短短16字就講述了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撫今憶昔,描寫了兩幅畫面“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他復雜的心境及滄桑心聲。
但是請你找找詩中有沒有一個字寫到我們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這就是情景交融,(板書)這就是《詩經》的魅力。
(1)你能試著背一背嗎?
(2)指名試背。
(3)全班試背。
四、總結學習方法
我們一起回想一下,這節課我們是如何來學習詩歌的?
五、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經·采薇》(節選)
2、嘗試以詩中“我”的角色想象擴寫故事。
《采薇》教案 10
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于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后世詩歌的典范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
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學習第一篇《氓》時,已經帶著學生復習了《詩經》的知識,“六義”風、雅、頌、賦、比、興等,所以本課要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賦、比、興在詩歌中的體現,并培養一定的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
正如教材中所說,“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反復吟詠,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的獨創性,還要注意不同詩體的節奏,感受由此產生的不同情趣”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能力,但是對詩歌的鑒賞,特別是對古詩鑒賞能力較弱在必修1中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掌握了一些學習詩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階段已學過《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兩篇,對《詩經》的基礎知識和表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詩經》的語言和現代漢語,甚至和常見的文言文都相去甚遠,所以學生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言障礙同時,由于初中階段的詩歌學習時重背誦輕理解,學生對理解作者的情感,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汲取詩歌等古代文學作品的精華,從而對自己的人生形成積極有益的影響和啟示還有一定得難度;尤其是對于比較復雜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較淺且片面,這在考試中的詩歌鑒賞題中表現得很明顯在這種現狀下,要盡力幫助學生解決語言障礙,讓他們透過語言理解深刻而細膩的情感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豐富而復雜的感情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豐富而細膩的感情,思鄉與愛國的矛盾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對戰爭的復雜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1)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軍訓時學了軍歌,大家還記得嗎?有一首很好聽的軍歌,叫做《說句心里話》,聽過嗎?唱的是什么啊?(學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學生答:戰士),學過范仲淹的《漁家傲》嗎?(學生背: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種表達戰士思鄉的感情,我們現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時候有沒有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經·小雅》的《采薇》
二、朗讀課文
三、內容分析
1.詩歌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戰士思鄉
由此引出詩歌的兩大主題:思鄉戰爭(板書)
2.劃分段落
明確:123章寫集中寫思鄉,45章集中寫戰爭,6章寫歸鄉
3.前三章寫的思鄉的感情有什么變化?怎么體現出來的?
明確:1)逐漸加深
2)直接表現的語句:憂心烈烈憂心孔疚
間接表現的句子:薇的變化(作柔剛)時間的流逝(莫止陽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歸聘聯系: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詩歌前三節詩句有什么的特點?這種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
手法:詩歌前三節的語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復,只在句子的個別出換幾個字,這種手法叫“重章疊句”
作用:內容上,通過反復可以更加深刻地表達戰士戍邊遠離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流逝,時序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音節和結構上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效果,再加上疊音詞,一唱三嘆,音節和諧,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有利于情感的抒發
5.我們學習過詩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確:前三章整體上是賦,采薇是興
6.四五章描寫戰爭寫了什么內容?體現什么感情?
提示:寫戰爭一般應該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而本詩這樣寫了嗎?沒有
明確:寫了戰車、戰馬、象弭、魚服等細節,又用了“四牧業業”、“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疊音詞,用賦的手法,極寫戰馬之強壯,步伐之整齊,裝備之精良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7.結合前三章,說一說詩中對戰爭的.情感、態度如何?
明確:既有自豪感,榮譽感,是出于保家衛國的愛國之情,又有無奈厭倦,是由于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和苦難
8.最后一章寫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確:大雪紛飛,一個疲憊的戍卒孤獨的走在漫長的回家路上充滿了哀傷的感情
9.為什么凱旋生還,還要傷悲?(討論)
明確:1)雨雪霏霏,載渴載饑,長路漫漫
2)對家人的擔心(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3)長久的戰爭造成的傷害
10.本詩的最后一章歷來評價很高,《世說新語》:謝公(謝安)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圣經若論佳句,譬諸九天而較其高也試著賞析一下
鑒賞:這四句包含了兩個情景交融的畫面,以景顯情,韻味無窮,非常經典當年我離開家鄉,戍守邊關,正是風光旖旎的春天,春風中絲絲垂柳,仿佛親人難分難舍的牽掛,生死未卜,離家的心是多么傷痛!現在,經過多少歲月,經過多少磨難,九死一生,終于迎來了勝利的這一天,終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風,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愴難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長,誰理解自己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艱辛和內心的悲傷啊!
評價:
1、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眼前之樂襯內心的悲苦
2、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3、“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景實悲
5、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四、小結
讀罷全詩,我仿佛看到了這個身心交瘁的戍卒,冒著雨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雨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采薇》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理解詩歌的含義
2、理解征人的情感
3、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征人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導入】
師: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歷史的年輪,并不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常常碾壓著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對它懷有什么樣的情感,戰爭這個巨大的幽靈,一直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于是,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恒話題現在,就讓我們回到我們詩歌源頭《詩經》,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積淀在其中的真切復雜的人生百味
【教師板書標題:詩經采薇】
[推進新課]
師:課前我已布置同學們預習,現在請同學來展示自學的成果
【教師投影預習作業】
1、介紹《詩經》;
2、摘錄生字詞注音,解釋,難句
【學生互相推讓】
師:誰愿意讓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也讓大家一睹你的風采?
生甲:我來!
【學生們鼓掌!】
生甲:我是代表我們四人小組來講解的,我們用POWERPOINT做了一個簡易課件請大家一起瀏覽
【學生上講臺邊投影邊演示】
生甲:首先簡介《詩經》
【學生投影演示并解說】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生:《詩經》“六義”
【學生投影演示并解說】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共105篇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共40篇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師生熱烈鼓掌]
師:很不錯,關于《詩經》的有關知識介紹得較全面,也較精當看來你們小組花了不少工夫!能告訴大家,這些資料從哪得來的嗎?
生:我們小組在上學期搞研究性學習時選的就是《詩經》,當時就從網上搜索了相關的一些資料,這次進行了整理!
師:難怪你這么從容,原來早有成竹在胸啊!
【學生們笑】
師:這種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值得大家學習!介紹《詩經》這一預習作業他們完成得很好,帶了個好頭!還有摘錄生字詞注音并解釋這項作業,誰來展示?
生乙:我來不過我只是做了在作業本上!
師:可用實物投影展示!
[教師幫助學生開實物投影并調整,學生上講臺邊投影邊演示并略解說]
1、字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來(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象弭(mǐ)歸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2、重點字詞解釋
靡室靡家(無)不遑啟居(空閑)載饑載渴(又)靡使歸聘(問候)
歲亦陽止(農歷十月)憂心孔疚(很,非常)戎車既駕(已經)
我行不來(慰勞,勸勉)歲亦莫止(同“暮”,年底)
【師生熱烈鼓掌】
師:這位同學整理得較細致我來補充幾個
【教師板書】
雨(yù)雪霏霏(fēi)載渴載饑(zài)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字詞
【學生齊讀生乙和教師整理的字詞】
師:下面這些加點的字怎么解釋?
【教師板書】
彼爾維何(花盛的樣子)維棠之華(同“花”)
彼路斯何(同“輅”,大車)
【師生互動】
師:請同學們聽我朗誦全文,同學們邊聽邊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教師朗誦全文】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詩再回答剛才的問題:這首詩主題是什么?
生: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
師:何以見得?
生:“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生: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
師:說說看
生:“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生:我認為更主要的是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
師: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生:“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師:這幾位同學都能扣住關鍵句來分析主旨,做到言之有據,很好!其實把他們三個人融合起來,互相補充就較全面了
師: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讀前三章,其他同學請思考:這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作用?
【教師投影思考題,點一名學生朗讀前三章】
【學生朗讀前三章】
【學生讀畢,其他學生鼓掌】
師:讀得不錯,尤其是節奏把握較好,四字一句,二字一頓,低沉緩慢同學們發現了這三章在章法上的特點沒有?
生:這里采用的是《詩經》慣用的起興手法,“薇”是故鄉田野里常見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濃濃鄉愁于是,深切的鄉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鄉懷親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當把它化作故鄉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樹、一條小河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山水草木時,就具體形象了
師:談到了起興,很中肯,還有呢?
生:重復!
師:是重復嗎?
生:反復!前三章都以“采薇采薇”開頭,都有“曰歸曰歸”
師:有道理仔細看看,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種寫法叫什么?
多數學生:重章疊句
師:對,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看來大家預習時已有所了解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生:反復詠嘆“曰歸曰歸”,渲染突出思歸心切!
生:句式整齊,內容大體一致,讀起來回環往復,有音韻美!……
師:同學們看看哪些字眼不同?有何變化?
生:先“柔”再“剛”后“作”
【學生們笑】
師:莫笑,這可是關鍵請你談談你的感受
生:在內容上,以“薇”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節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仗越打越久,沒完沒了似的,致使回家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但回家的愿望卻越來越強烈――盼啊盼,從春天盼到夏天,又從夏天盼到秋天,一年都快完了,回家卻還無望!這就突出了反戰思家的主題
【學生們笑,并鼓掌】
師:這位同學分析很中肯,他也很會解說,有激情!另外,誠如剛才那位同學所言,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讓我們一起讀這三章,再來領略這種重章復唱的藝術魅力!
【師生齊讀】
師:他們總該回家吧!但轉眼又是一年,他們卻顧不上家室,甚至連一封家書都不能帶到家,這是為何呢?
生:為了玁狁狁入侵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師:還有呢?
生:戍期未定,又有誰替他們帶回家信?(駐軍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生: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師:是啊,正是役期的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居無定所,饑渴勞頓,這就使人更加思念家的溫馨;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也表現了對戰爭的厭惡!
師:戰事頻繁,連年奔波,戍期未定,鄉音阻隔,在這樣情況下戍卒的士氣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嗎?陣容又如何呢?請齊讀4、5兩章并思考
【師生齊讀4、5兩章】
生:沒有一戰士逃跑,因為戰爭雖不值得贊美,然而為家園而戰并且節節勝利卻總是可以自豪的事情你看“豈敢定居,一月三捷”已不言思鄉之情!
師:有創見!
生:“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魚服”從中還可看出周家軍軍威盛大,卒伍精強
師:看來戰士對周朝軍隊稱贊有加了,這些描寫與思鄉的`主題似乎無關,是不是多余的,跑題了?
生:好像有點!
師:真的嗎?
生:……
師:我們再齊讀4、5兩章思考思考
[師生齊讀]
生丙:“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描寫了將帥車騎的威武、服飾的華美,但是“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貴人坐在戰車里,遙遙指揮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貼身肉搏并且“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轉戰奔波多苦啊!足見戰士對苦樂不均的怨恨情緒,但語氣間已帶譏諷之意
【學生們鼓掌】
師:分析真精彩!請繼續!
生丙:“豈不日戒,玁狁孔棘!”說明日日加強戒備,戰士很辛苦!似乎暗示了思鄉的深層原因:頻繁慘烈的戰事,更讓人渴望和平,渴望故鄉,渴望親人可見這里的描寫非但沒跑題,反而是暗中緊扣主題!
師: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戰士的心境如何?是不是很高興?
生:高興啊!
生:好像以有些哀傷!
生:喜憂參半!……
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古人對這兩句詩評論很多,我投影出來給同學們看,你們也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師投影]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8226;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萬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8226;小雅&8226;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生:我很贊賞王夫之的評論!從字面上卻不見“樂”與“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楊柳依依”的大好時刻,戰士們離別家鄉親人走上殘酷的戰場,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斷的悲情愁腸呀!千辛萬苦的戰爭終于結束,所有的艱難險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經遠去,家園親人就在眼前,該是多么溫馨喜悅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今日歸來的悲戚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學生們鼓掌】
師:是啊,哀情寄樂景,樂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抒寫出極其豐富的物是人非之嘆主人公此時之所以充滿了哀傷,還因為在他剛得以擺脫戰爭的苦難,從戰場上回來之后,另一個根本無法回避的問題又凸現在他眼前,這就是對家人命運或者自己前景的極為沉重乃至不祥的預感有漢樂府民歌為例證:
【教師投影學生齊讀】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這一筆筆所著意傾訴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悲劇對家人命運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擔憂,使歸途中的他壓根兒就樂不起來,使他不能不充滿道不盡的悲傷這與《采薇》中的戰士可謂同病相憐
師:請同學們自由誦讀并背誦這一章,再仔細品味千古佳句的精妙之處!
【學生自由誦讀、背誦最后一章】
課堂小結
師:這堂課,我們體會到了戰爭給戰士帶來的苦難和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領略了詩中情景完美融合的高超藝術
布置作業
師:課后希望同學們多加吟詠體會,研討如下問題,寫篇小評論文:
【教師投影】
你怎么理解這首詩交織著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國的復雜心理?
《采薇》教案 12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B)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鄉愁即家園之思
B)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漂泊、遠游、戰爭。
(2)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A)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D)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采薇》教案 13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注釋,查找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后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布置作業,拓展學習
搜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采薇》教案】相關文章:
采薇采薇07-13
采薇的教案07-11
《采薇》經典教案08-31
采薇經典教案12-05
《采薇》 教案11-27
《采薇》教案10-15
《采薇》的教案07-17
采薇教案10-10
《采薇》教案05-27
采薇 教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