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夜喜雨一年級古詩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夜喜雨一年級古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夜喜雨一年級古詩1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注釋】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隨風而至。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這兩句意謂滿天黑云,連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見,只能看見江船上的點點燈火,暗示雨意正濃。
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花重(zhòng):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別稱。此句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譯文】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濃濃烏云,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
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賞析】
此詩描寫久旱后春夜喜降好雨滋潤萬物的美景。
全詩八句,四聯。首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統領全詩,贊美春雨懂得農家的需求,應農時而降,透出喜悅之情。
開頭用一個“好”字來贊“雨”,并把好“雨”人格化,說它“知時節”,一個“知”字,點出了春天,寫活了春雨。春天是萬物復蘇的生長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應需而降,你看這雨該多么好!當春乃發生的“乃”字,是“即”的意思,“知”和“己”前后互為呼應,使人油然而生贊美之情,面對有靈性,善解人意的春雨,詩人不禁發自肺腑的'高呼“好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頷聯仍運用擬人的手法,從正面細致的描繪了春夜喜雨隨風而至此,潤澤萬物的情態,“潛入夜”和“細無聲”相匹配,不僅表明雨是伴風悄悄而至,同時表明雨是有意潤物,是無意討好人們的歡欣。其中“潛入夜”的“潛”和“細無聲”的“細”字,用詞精當恰切。所謂“潛”是風輕而不狂;所謂“細”是指雨蒙而不驟,有了風輕雨蒙作鋪墊,才能產生“潤”。這一“潛”一“細”二字,是從聽覺角度寫出春雨綿綿,無聲無息輕輕潤物。
頸聯“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寫雨中夜色。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樣都是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燈火是明的。喜的是雨意之濃。從視覺角度描寫了一幅江村夜雨圖。以“江船火獨明”反襯“野徑云俱黑”,更顯得黑云密布,雨意正濃,今夜里準能下一場透雨。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想象之筆,寫春雨潤物之功,描繪明晨雨后百花盛開的勝景。
“錦官城”指的成都城。在城中住過織錦官員而得名,詩人將“錦官城花重”刻意用倒裝句式表現“花重錦官城”,變被動為主動,使詩句平見奇,奇中見神,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一個“重”字境界全出,花受雨而濕潤,顯得飽滿凝重,生機盎然;雨襲花而不見零落,倒覺綺麗婉媚,楚楚動人。這一切的一切,均來自春雨過后的特有景象。待到明早去看吧,整個錦官城會變成花的海洋。
詩人企盼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雖然題目中那個“喜”字在詩中沒有出現,但筆筆卻在寫春夜喜雨。一喜春雨及時,如期而至;二喜雨潤萬物,悄然入夜;三喜雨景奇觀,雨意甚濃;四喜雨霽花艷,花滿錦官。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祖籍湖北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國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死于耒陽市。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余首,還有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工部。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混亂、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后人尊稱他為“詩圣”。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 “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春夜喜雨一年級古詩2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閱讀題:
(1)《春夜喜雨》中描寫的主要景物是什么?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答:
(2)《春夜喜雨》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從詩中哪些字詞可以看出來?
答:
(3)《春夜喜雨》中畫線的詩句是寫實還是想象?
答:
答案:
(1)春雨。輕柔細密。
(2)對春雨的無比喜愛之情。“喜”“好雨”“潤物”等。
(3)想象。
春夜喜雨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寫雨的“發生”,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春夜喜雨一年級古詩3
《春夜喜雨》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贊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
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詩一開頭,杜甫就贊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為什么是好雨?因為在春季農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潤。農諺云:春雨貴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寶貴。由于成都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雖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卻又有明媚的陽光。這就正如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所描繪的: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水檻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時,雨就降下來了,它是知時節的,所以當春乃發生。這種為萬物生長所必須的及時雨,真是難得的好雨!這兩句詩,是采取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描繪的。把無情作有情,把無知當有知,杜甫作詩常常如此。這里把春雨當作有知覺的,故它能根據需要,應時而降。詩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應,極為傳神,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
接著,第三、四兩句既描寫了春雨的動態,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因為好雨下在夜里,故詩人著重是從聽覺上去描繪雨景的。雨細而不能驟,隨夜色而逐漸隱沒。它悄悄而來,默默無聲,不為人們所覺察,故稱為潛入夜。這樣不聲不響地下的雨,當然是滋潤萬物的細雨。細無聲,正好恰當地表現了它的可貴精神。這里的潛字和細字都用得準確、貼切,前者透露出風很微,后者說明了雨極小。這恰如仇兆鰲所說: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于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杜詩詳注》卷十)
第五、六兩句是進一步從視覺上描繪夜雨景色。野徑指田野間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濃云密布,群星潛藏,月色無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團漆黑,正說明雨意正濃。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邊船上放射出一線光芒,并且顯得格外明亮。這是一幅極其生動的雨中夜景圖。詩人在這里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詩人自己驚喜的感情。
最后兩句是寫雨后曉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霽,整個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頭來。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沖口進發而出,真是通體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說: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這首詩描寫細膩、動人。詩的情節從概括的敘述到形象的描繪,由耳聞到目睹,自當晚到次晨,結構謹嚴。用詞講究。頗為難寫的夜雨景色,卻寫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從字里行間。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悅的春天氣息。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顯然,詩人這種感情的產生絕不是出于一時的沖動,而有其現實基礎。據史書記載,在他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就有嚴重災荒,米斗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鑒·唐紀》)。因此,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一年級古詩4
原文/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意思/春雨喜雨
及時的雨好像知道時節似的,在春天來到的時候就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評解/春夜喜雨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這是一首五律。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詩人是按先"傾耳聽雨"、再"舉首望雨"、后"閉目想象"的過程和角度,去表現春夜好雨的。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煉精工;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對比等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藝術手法。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匯,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語:"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擇韻上,詩人以韻就情,他選擇的"庚"韻,是后鼻韻母,其發音過程較長,客觀上拖慢了整首詩涵詠的時間和語調,這恰恰宜于表達詩中喜悅而不沖動、醇厚而不奔放的綿長細膩的情感。
《春夜喜雨》教學反思
古詩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語文材料的精華,所以從小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讓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整個教案設計就從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開課時,我從同學們會背的課外古詩入手。同學們頓時興趣盎然,人人爭著舉手背自學的古詩,這樣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檢查學生通過課外查找資料、課外閱讀,培養了他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大膽的展示,使學生體會到自學的快樂。
我重在感悟這個環節,我主要是通過“讀”來使每個學生進行自我感悟。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讀為本”、“以講助讀”,而且對古詩的學習,更要通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所以,我鼓勵學自讀自悟,大力提倡“以讀代講”,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讀書中思考、在小組中討論、在班級中展示自我,從而培養他們對古詩的語感。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效果較好!
春夜喜雨一年級古詩5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自主學習生字,會認5個生字;會寫6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學難點:
感悟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
2.掛圖、課文朗讀帶、錄音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春雨,導入課文。
1.啟發談話:同學們,現在正是春天。我們說春天的美景是一首優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這歌曲中調皮動聽的音符。人們為什么喜歡春雨,春雨有什么特點呢?同學們平時都善于觀察,大家說說你觀察到的春雨吧!
學生談春雨。
2.導入課文,簡介詩人。
一個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詩人抑制不住對春雨的喜愛,寫下一首贊美春雨的詩。這位詩人就是唐代“詩圣”杜甫,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學課前查閱了資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詩歌風格,有這方面資料的同學和大家交流。你還讀過杜甫的哪些詩?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1.教師范讀古詩,簡介這首古詩。
提問檢查學生課外收集資料、預習課文情況:你在課外了解了哪些有關古詩的知識?
簡介《春夜喜雨》的體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自由讀《春夜喜雨》,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①正確朗讀這首詩。
②結合你所知道的資料,試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問題。
3.檢查自學情況:
(1)糾正字音:指名讀詩,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是否做到正確流利。
讀準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òu
(2)提問:這首詩寫于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個雨夜。詩人住在成都——從書上對“錦官城”的注釋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說一說自己讀了詩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詞,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詞的意思:
乃:就。
發生:在詩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臨。
潛:暗暗地,悄悄地。
徑:小路。
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也指花兒開得繁盛。“重”讀zhòng。
三、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一)朗讀課文,想一想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和感情讀這首詩。
討論:題目是“春夜喜雨”,應該用歡喜輕松的語氣讀,讀出對春雨的喜愛。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二)詩人為什么喜愛春雨呢?詩句中并沒有一個“喜”字,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在哪兒呢?
教師相機指導學生說說對詩句的理解,體會意境。
1.感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雨知道時節,在這春天正需要它的時候下起來了。這里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擬人。把雨擬人化,表現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
2.著重體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2)教師引導:在這夜晚,春雨隨風悄悄地飄灑下來,無聲無息地滋潤萬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處?
(春雨使花草樹木莊稼得以發芽、生長,春雨為大地創造了生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春雨有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潤物細無聲”,她一點也不因為自己的功勞而張揚喧鬧、大造聲勢。你們難道不覺得春雨具有一種可貴的品格嗎?
(春雨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3)那么這時詩人心中充滿了什么感情?
(對春雨的喜愛和贊美。)
所以,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來好好品讀這兩句詩吧!(學生有感情地讀頷聯兩句。)
3.學習“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大家展開想象:詩人可能先是在屋里,聽到春雨輕輕灑落的聲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來,他怎么做?
(詩人推開屋門走了出去。從“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可以看出詩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說說頸聯兩句的意思。
4.想象“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最后兩句也是詩人看到的嗎?為什么?
(最后兩句是詩人想到的。從“曉看”知道詩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
說說對這兩句的理解。
(2)聯想:詩人看到了這場及時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兒都開了。那一朵朵花沾著雨水,顯得沉甸甸、紅艷艷的。其實呀,詩人想到的可能還不止這些呢,請同學們大膽想象,詩人可能還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還會想些什么?
(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如詩人可能想到農民會在雨后播種,麥苗喝飽了雨水又長高了一截,人們開始踏青賞花了……)
三、總結升華,指導背誦。
1.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想?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么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詩人能把春雨寫得這么美好?
引導:像詩人一樣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并且善于觀察,感覺生活中的美。
2.朗讀背誦。注意詩的節奏: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四、拓展閱讀,欣賞古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五、作業。
搜集古今中外寫春天、春雨的詩,自主積累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春夜喜雨》。
2.談話:春天是詩人筆下永恒的題材。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今天再來學習宋代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板書課題)。
3.設疑:詩中的“園”是我們常說的公園嗎?“不值”是什么意思?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趕快來讀這首詩吧!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1.板書(或以投影大屏幕顯示)全詩,教師范讀。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3.指名讀,糾正讀音。注意讀準下列字音,同時教師指導理解字義:
應:在詩中讀yīng,原意“應該”,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屐:讀jī。屐齒:木底鞋下的齒。
苔:讀tái。蒼苔:指深綠色的苔蘚。
扉:讀fēi。柴扉: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
4.說說自己讀了這首詩的初步印象,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問。(學生可能難理解“應憐屐齒印蒼苔”這一句,教師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允許學生存疑。)
三、再讀古詩,讀中感悟。
課件出示有關這首古詩內容的圖畫。學生讀詩,結合觀察圖,思考詩句的意思,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
1.理解“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的意思。
(1)“憐”在這句詩中是“愛惜”的意思。誰愛惜什么?你怎么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討論。教師引導:先看第二句詩“小扣柴扉久不開”,這句詩很容易理解,說說這句詩的意思。(詩人輕輕地敲柴門,過了好久也沒人開門。)
詩人敲門,好久沒有人來開門,詩人想大概是園子的主人……請你根據第一句詩來把詩人的猜測補充完整。
(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印子吧。我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了也沒有人來開。)
(2)小結:原來“憐”的對象是“蒼苔”而不是“屐齒”,這樣我們就容易理解這句詩的意思了。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懂得了解釋古詩有時不能按字面意思簡單地連詞成句,而是要聯系上下詩句的意思合理地進行解釋。
(3)體會詩人的感情。
“小扣柴扉久不開”時詩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樣?
體會這時詩人的感情——失望、掃興、遺憾。
2.感悟“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導入:正在掃興遺憾時,詩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引讀“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1)這兩句詩人用了兩處對比的手法,你能找出來并體會這樣寫的妙處嗎?
(滿園—一枝,關——出。作者之所以感嘆“春色滿園關不住”,是因為他看到了“一枝紅杏出墻來”。)
(2)這滿園春色是怎樣的'?想象一下:我們仿佛也和詩人一起站在園外,看到那伸出墻的一枝紅杏,不禁想到了園內的春景……你能描述一下那園內會是怎樣的美景嗎?
(3)看到一枝紅杏,想起滿園春色,這時詩人的心情有什么變化?(驚喜、快慰)詩人可能還會想到什么,還會說什么?
引導:紅杏為什么能“出”墻?高墻大門關不住出墻的紅杏,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3.點題解疑,升華情感。
現在,我們知道了題目“游園不值”的意思嗎?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題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沒有能進到園里去。“值”是“遇到”的意思。這首詩贊美了春天里一切蓬勃向上的事物,表達了詩人贊美春天、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四、指導寫字。
1.出示字卡:徑、俱、曉、蒼、苔、扣。
2.指導寫字。
(1)觀察記憶字形。
這幾個字都較易寫,可以自學,用拆分部件的方法記憶字形。
(2)寫字。
左右結構的字左邊的偏旁寫得窄一些,右邊寫得稍舒展。寫時,教師巡視,看學生是否寫正確,及時糾錯。“俱”注意右邊的筆畫。“曉”字,有的學生可能會把“曉”的右邊多加一點,要及時糾正過來。提醒學生寫字的姿勢,繼續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五、拓展閱讀,欣賞古詩。
1.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寫春天的古詩,讀這些古詩,自主積累。
2.讀一讀:
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城東早春(唐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板書:
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看)一枝紅杏——(想)滿園春色
【春夜喜雨一年級古詩】相關文章:
春夜喜雨古詩07-17
《春夜喜雨》 古詩10-08
《春夜喜雨》古詩06-24
《春夜喜雨》古詩解釋10-18
杜甫《春夜喜雨》古詩10-19
春夜喜雨古詩原文06-24
古詩《春夜喜雨》欣賞07-16
春夜喜雨古詩教案06-13
《春夜喜雨》古詩譯文09-16
古詩春夜喜雨全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