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山居筆記》散文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余秋雨散文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全身心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Lynn整理相關內容資料。(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作品簡介】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全身心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寫作又與考察聯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場,然后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于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于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對于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于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于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于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于劃分[2] 。
【書名由來】
余秋雨先生曾在《山居筆記》自序中解釋過“山居”的來由:
“海內外研究成果積累得比較完整的是香港,于是我總是利用前去講學的機會在那里貪婪補課。記得前不久一位曾經多次撰文批評《山居筆記》’硬傷‘的先生直接給我來信,說又發現我的一處論述在國內某大學編印的資料上找不到根據,我回信感謝他來信探討之誠,并說明那項資料早已被海外學術界嚴密論證,詳細資料存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庫房,答應下次去時復印一份送給他。香港中文大學在山上,我當時為了鉆研資料棲居一處設備簡單的集體宿舍叫曙光樓,因此有了’山居‘的說法。”
【作品評價】
《山居筆記》讓作者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他來了,一個氣勢磅礴的中國立刻展現在我們眼前!文學和史學攜手,散文藝術的登臨絕頂之作。繼《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再展風華,一本有關歷史、地理、文化、美術的曠世鉅作──《山居筆記》,千呼萬喚,終于出版。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本書堪稱散文藝術中登峰造極之作。繼《文化苦旅》后,余秋雨再展風華,將歷史、地理、文化、美術完美融合,造就了這部曠世鉅作。
【余秋雨散文山居筆記】相關文章:
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優秀讀書筆記10-01
余秋雨散文讀書筆記09-13
余秋雨山居讀書筆記(通用10篇)08-11
余秋雨寫雨的散文10-04
淺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07-30
淺談余秋雨的散文特點06-23
余秋雨散文《莫高窟》原文07-10
有關于余秋雨經典散文09-02
余秋雨《我在等你》散文07-04
余秋雨《山居筆記》散文讀后感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