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真正的慈悲是關懷眾生,不論是親朋好友,還是路人,都要隨時準備給對方以幫助。
65、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66、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67、謙恭不是一種表面姿態,而是一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
68、佛法中,將一切煩惱通稱為“毒”,分為貪、嗔、癡、慢、疑,共五毒。為人心做檢查時,是不是能以各種指數檢測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對所好之物染著的黏度,量測貪毒;以頭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測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顛倒角度,量測愚癡;以放大自我的倍數,量測驕慢……若超過標準指數,就得就醫了。
69、一個人只有常常拭去心靈上的塵埃,方能露出其純真、快樂的本性來。
70、快樂或者煩憂,不在于你的生活中發生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你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只要自己丟下妄緣,拋開雜念,熱鬧場中亦可做道場,求得心靈的寧靜和人生的快樂。
71、佛說: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轉”,不執著煩惱,便可安然自在。我們的煩惱就像天空上的一片烏云,如果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煩惱不會對你有絲毫影響。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72、人類最大的弱點在于沒有用智慧面對現實,因此追求外在的假相,舉凡虛名、虛利、虛榮、虛位……統統追求。只要有利可圖、有名可沾、有勢可仗、有權可爭、有位可占,他們一定不遺余力去爭取。當他們實力不夠、德望不足,用正常手法得不著時,就使出歪手段,因此,煩惱的現象就出現了。
73、擁有一顆清凈心,是幸福之源泉。
74、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環境牽動,一旦環境里產生變動,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媒體上的一個訊息,自己的心馬上就跟著起伏;起初是心不安,接著影響生活不安,最后連生命也不安穩了。
75、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
76、在日常生活中過清醒、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見所迷的生活,所以,深悟佛理的人雖然清貧,但并不缺少快樂。
77、無我之樂是人生最大的樂事!
78、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
79、凡事要量力而行,別勉強自己,修煉道法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見到成效的。
80、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和事你永遠都管不完看不清。所以,清醒的時候就難免心煩意亂,不得安寧,還是糊涂一點更快樂。
81、每個人都應捫心自問:我真的能夠認識自我嗎?我真的能夠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嗎?如果你不能認識自我,你又怎么能夠認識他人和周圍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堅守自我,你存在的意義何在?
82、有了嗔恚卻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時止住奔駛的快車,這就叫做善于駕馭自己的心身,能夠舍棄黑暗入大光明。
83、你自己就是一顆明珠,自己即是如來,要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那樣才會有圓滿的人生。
84、如果我們破除一切執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85、在佛看來,有時候,批評并不是壞事,在批評中會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懂事,勇于接受別人的批評,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完善。
86、懺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幫助我們什么?第一,懺悔是認識錯誤的良心。第二,懺悔是去惡向善的方法。第三,懺悔是凈化身心的力量。
87、自己得不到就放不下心,心里好像有一股酸酸的味道,這便是嫉妒心。
88、不要抱怨別人,傾聽別人的抱怨,接受別人的抱怨。有一顆不抱怨的心,美麗便會盡收眼底。
89、人生在世,必須把覆蓋在真我之上的虛偽面具撕下來,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
90、那些撲火的飛蛾,就像是世間的癡人,不能正確地判斷并評價自己,以至于把那烈火當成了光明的樂園。
91、如果一個人總是把他的優越感擺在別人面前,那是一種無禮、無智、以勢壓人的愚蠢行為,最終只會遭到他人的攻擊和唾棄。
92、習慣了“拿起”的人,讓他“放下”談何容易?況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負,能放得下心里的牽絆嗎?“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欲求心靈解脫的人,須知“有舍有得,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
93、佛陀說:“應無所住。”就是要我們去掉執著心,不要執著于某個目標,不要為求一點,而失掉一面。因為你只有一個,而目標卻可以是很多個。
94、舍與得互為因果,往與復本來是自如的,如果領略其中奧意,自然可以打破分別之心。佛無分別心;無分別心,即無煩惱掛礙,心境圓融通達,萬象歸于一乘,人生有限之生命就會融入無限的大智慧中。
95、有舍有得,舍與得是生活的兩面。得到了這一面,就必然會舍去另一面。正如福禍相依一樣。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他們本該擁有的,也得到了別人無法得到的。
96、人生要留一份從容給自己,這樣就可以對不順心的事,處之泰然;對名利得失,順其自然。要知道世上所有的機遇并不都是為你而設的,人生總是有得有失,有成有敗,生命之舟本來就是在得失之間浮沉!
97、佛家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在很多時候,放棄是一種解脫,放棄是一種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東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撐著去做呢?
98、人通常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可是失去之后才發現自己曾經擁有的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失去的已經失去,不會再擁有。
99、成功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可是在人生的路上,衡量成功還是失敗絕非只有結果這個唯一的標準,而且我們還應該考慮一下,我們盯著這個“成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是得大于失,還是失大于得。
100、佛說:“財利,是人人所喜歡的,可是日日在病,財利無法受用,還要破費財利。所以一個人健康,便算是有大財大利的了。”我們有了健康才有求得其他一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