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扶貧帶來的變化作文1500
貧困地區政府財力十分有限,難有較大作為,環境治理投入必須主要靠國家。以下關于扶貧帶來的變化作文1500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以及分享!歡迎閱讀,希望文章對大家有幫助!
扶貧帶來的變化作文1500篇一:
要開創貧困地區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新局面,必須要認真解決廣大農民群眾
飲水安全問題、集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問題、農村畜禽水產養殖治污問題、化肥農藥白色污染的防治問題、水土流失防治問題、農村秸桿綜合利用問題、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問題,等等。而解決好這些問題,加大投入力度、健全補償機制,則至關重要。
目前,貧困地區農村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有效遏制,從筆者在農村調研來看,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貧困地區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譬如在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問題處理中,缺少運行資金、難以保障;建污水處理廠,以現在貧困農村的經濟狀況來看,收取排污費不現實,運行資金還是要靠政府補助為主。此外,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缺少相應的治理設施,也因資金投入明顯不足。解決貧困地區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實際出發,首先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主體、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思路。
堅持政府主導,為貧困地區農村環境治理提供資金保障,這無疑是國家應當考慮的。雖然國家在農村飲水、沼氣建設、水土流失防治、林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等多方面給予了投入,但與貧困地區農村環境治理需求相比仍顯得杯水車薪。貧困地區政府財力十分有限,難有較大作為,環境治理投入必須主要靠國家。
首先,要落實好中央有關政策,譬如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恢復、坡耕地綜合整治、退牧還草、水生態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結合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創新生態資金使用方式;合理調整貧困地區基本農田保有指標,加大貧困地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力度。
其次,國家應該統籌考慮,譬如在下達的農業項目資金、交通建設資金及其它專項資金中環境治理資金應占一定比例,強制性推進環境治理;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中的環評經費應留一定比例給當地鄉鎮政府用于環保項目建設。只有通過國家的環保項目投入、其它項目的環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眾個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機制,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的現實,才能實現農村環保的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環境。
在環境治理投入上,實施生態保護補償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這是調動各方積極性、保護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譬如提高森林覆蓋率既可以涵養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進降雨、凈化空氣、維護糧食和水資源安全,減輕洪澇災害,提供可再生能源,還可以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森林還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長久的固態碳形態,具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貧困地區由于森林覆蓋率較高,每年既為國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態貢獻,又為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國家應該盡早從財政角度設計生態補償機制并出臺相應的生態補償政策,通過補償的形式激勵長江、黃河上游地區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態建設,有序推進農村環保工作,達到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創造寬松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各有關地區、各有關部門有序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總體來看,生態保護補償的范圍仍然偏小、標準偏低,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措施行動的成效。應按照國家有關“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要求,堅持“誰受益、誰補償”等原則,到“十三五”末,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多元化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扶貧帶來的變化作文1500篇二:
在貧困地區農村,筆者常見一種現象:凡是群眾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得好的地方,那里的環境治理效果就比較理想;反之,則不然。譬如四川高原藏區,家家戶戶室內都十分整潔、干凈;而另一些地方,農戶房前屋后垃圾成堆、室內亂七糟八。實踐說明,貧困地區農村環境治理需要創新一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主體的整體互動機制。在這一互動機制中,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固然重要,但僅此還遠遠不夠,要充分發揮廣大群眾在環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政府自己要有作為,但更要發動廣大群眾參與環境保護治理。環境保護治理與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廣大群眾既是環境保護治理的建設者,同時又是受益者。對于加強環境保護治理,他們有很強的愿望,應當努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一是知情主體。政府要充分賦予群眾環境治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應進一步完善環境治理信息公開制度,通過各種正式渠道和微博等新媒體,形成上下聯動的環境信息公開體系。為廣大群眾參與影響環境的重大項目決策創造更多條件,建立健全重大項目環境保護治理的群眾咨詢制度,積極探索群眾參與環境保護治理的新途徑、新方式。應建立環境治理問題信訪投訴機制和公益訴訟機制。建立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環境治理的工作機制,鼓勵發展民間環保組織,積極壯大環保志愿者隊伍。針對農民及農村干部環境意識淡薄,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整體較低,文盲、半文盲造就了法盲、半法盲等的現狀,還應充分利用農村會議、宣傳欄、宣傳標語、發放宣傳冊、新建文化墻等形式,讓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意義、目標、任務、措施,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以提高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參與意識、文明意識,自覺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治理義務。
二是治理主體。應把貧困地區農村環境治理主要任務進行細化,分解到村、到戶、到單位,開展經常性活動。通過開展文明庭院、美好家庭創建活動,以典型帶動、典型激勵的方式,積極引導群眾從我做起,不亂丟垃圾,不亂停車輛,將柴堆、草堆、雜物堆擺放整齊,自覺做好門前屋后的環境衛生。應通過科技普及,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的農業種植和畜牧業養殖方式,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加強規劃、監管,建設和發展有機食品基地,推動畜牧業集中養殖,用有機肥取代化肥等措施,減少農藥、化肥、薄膜使用量。應通過引導教育,改變一些地方秉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觀念,以及沾沾自喜于“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而選擇“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置環保于不顧的掠奪式開發的經濟發展模式。當前,更應結合“兩學一做”專題學習教育,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頭維護環境衛生,以自身的榜樣力量和模范行為影響廣大群眾,帶動群眾參與其中。同時,組織群眾對亂堆亂放、亂停亂放、亂搭亂建、出店經營、廣告標牌不規范以及河道采砂、礦山整治等進行常態化治理。
三是共享主體。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改善民生、服務群眾,治理成果要由群眾共享。特別應結合脫貧攻堅開展環境治理工作,前面說過目前“全國仍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832個扶貧重點縣、片區縣,12.80萬個貧困村,2342.58萬個貧困戶和5575萬個貧困居民。據統計,95%的貧困居民和大多數貧困地區分布在生態環境脆弱、敏感和重點保護的地區。”由于貧困,一些農民只能依靠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懾取維持生計,由此造成該地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造成農民物質生活基礎的進一步薄弱而更加貧困。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扶貧開發和環境保護治理相統一,通過精準施策、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進而又推動環境治理。還應通過幸福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村級基礎設施,修建文體廣場,做到垃圾入箱,地面干凈,河道整潔,店面規范,無亂搭亂建,無露天廁所,切實增強群眾的文明、衛生、環保獲得感。還應在農村開展文化墻設置,開展鄉村廣場舞等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讓群眾生活在一個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生活快樂的幸福美麗新農村。
扶貧帶來的變化作文1500篇三:
為解決日益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近年來貧困地區相繼開展農村環境治理,并取得一定成效和經驗,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呈現穩定趨好。但是,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加快,貧困地區農村環境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不少農村被生活垃圾包圍,畜禽養殖造成污水橫流,大量使用塑料農藥化肥致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推進貧困地區環境治理,需要確立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式。
確立新思路。貧困地區村莊特別是自然村落普遍規模較小、面廣分散,加上復雜的歷史、區域等因素,特別是目前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著力補齊扶貧開發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既要補齊貧困居民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的“短板”,又要補齊貧困區域經濟發展滯后的“短板”。在此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環境治理,最為迫切的是需要確立新思路,運用新方式。這就是要把脫貧攻堅和環境治理結合起來,轉變扶貧開發和環境治理方式,實現脫貧攻堅與環境治理的雙贏。
兩者相結合。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農村貧困居民擺脫貧困,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可。但是,全國仍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832個扶貧重點縣、片區縣,12.80萬個貧困村,2342.58萬個貧困戶和5575萬個貧困居民。據統計,95%的貧困居民和大多數貧困地區分布在生態環境脆弱、敏感和重點保護的地區。因此,貧困地區農村普遍面臨著消除絕對貧困與環境治理保護的雙重嚴峻挑戰。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與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高度重合,四川旺蒼等多數扶貧重點縣境內都包含禁止開發區域,貧困地區整體上是國家、區域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功能定位上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主要任務。
還要看到,這些地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教育資源缺乏、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脫貧難度大,屬于扶貧開發工作的硬骨頭。只講消除絕對貧困,不顧環境治理保護,將對國家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只講環境治理保護,不考慮消除絕對貧困,也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做好環境治理保護扶貧工作,就是要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到發展和扶貧工作中,推動貧困地區綠色、可持續發展,實現環境治理保護與消除絕對貧困的內在統一。這樣,既能達到扶貧減貧、促進公平的目標,又有利于保護治理貧困地區農村自然生態、提升當地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運用新方式。一方面,必須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特別要深化精準扶貧,做到對象識別、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扶貧監管精準等“七個精準”,做到發展特色產業、引導勞務輸出、實施易地搬遷、結合生態保護、著力加強教育、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脫貧的“七個脫貧”。這也就是說,既要做到縱向分層“七個精準”,又要做到橫向分類“七個脫貧”,織牢“7+7”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縱橫網絡。
另方面,必須要清醒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轉變環境治理方式。當前從整體上看,貧困地區總體需求正在從“盼溫飽”“求生存”向“盼環保”“求生態”轉變,生態環境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青山綠水、宜人景色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大的財富、最重要的資本。做好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就是要突破眼前、短期利益局限,統籌好當前與未來、短期與長遠、經濟與環境的關系,努力破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在適度開發、緩解貧困的同時,也為貧困地區留足持續發展的生態資本,走出一條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優化環境的新路子,建立起統籌推進環境治理和扶貧開發的制度體系。
因而,要大力加強行業扶貧,改善當地人居環境;要進一步細化政策措施,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要加強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解決環境突出問題;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機制、落實責任,切實推進環境治理。
【扶貧帶來的變化作文1500】相關文章:
關于扶貧帶來的變化作文(精選5篇)05-31
科技帶來的變化07-27
描述科技帶來的變化的作文10-14
科技帶來的變化作文08-12
科技帶來的變化高中作文08-09
發展帶來的變化作文07-21
大運會帶來的變化作文06-30
冬天帶來的變化作文11-24
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