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習俗的作文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習俗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習俗的作文 篇1
1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3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習俗的作文 篇2
“中元節”,桂東人稱之為“七月半”。
關于中元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一說是源于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另一說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后,趁農閑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辟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后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瑯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干凈,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肴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后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于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雖然民間有關于牛郎織女七月十五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但在桂東人的心目中,卻永遠抹不去鬼的陰影。“七月十五鬼亂竄”,傳說閻王爺要在七月大開鬼門關,讓眾鬼夜出地府至陽間游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極有與鬼相遇的危險,因而七月切忌遲歸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這個邪,一定會有人繪聲繪色地向你講敘: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過野外的山巔之上有簇簇鬼火游動,凝神間還聽到鬼們絮絮之語。保讓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還有心情顧及牛郎織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浪漫!
桂東有句俗諺: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靈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所以人們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說的夜不出戶之外,還有不少傳統禁忌:農歷七月間,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見;不能開市、討債,免得落個發鬼財、做收帳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進行各種水上運動,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于月半,作父母的一定會將其的生日改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與鬼俱來”之嫌;或有長者亡于月半,家人往往會大不高興,說是長者不善作長,死了還要“與鬼同去”……總之,“七月半”在桂東人眼里是“草木皆鬼”的一個節日!
習俗的作文 篇3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七夕神話圖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除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東方情人節。那么在七夕節那一天,各有什么習俗呢?人們又會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慶祝這一天呢?中國吃網整理搜羅整理了一份關于各地七夕節習俗。
山東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廣西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瑯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功夫,比高下,看誰的制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節吃什么?
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習俗的作文 篇4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習俗的作文 篇5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端午節、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秋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習俗是拜月亮、紀念嫦娥、猜燈迷,更是合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節的這天,月亮也一定是最圓的。還要吃月餅、賞月、吃柚子!我還知道許多關于中秋節的詩呢。如 李白寫的《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關于中秋節的`傳說有好多好多,媽媽只簡單地告訴我說:因為嫦娥偷吃了仙人的仙藥,被仙人關進了廣寒宮內,和她一塊關進去的,只有一只可愛的小白兔與她終生為伴。我愛中秋節!這就是關于中秋節的習俗和傳說。
習俗的作文 篇6
苗族有作客的習俗,兄弟姐妹之間、朋友之間隨時可以走動,彼此探望,傳遞親情、友情和愛情。最近,我就到好朋友家作了一次客,非常有意義。
大寶是我的好朋友,我們都是苗族,因為居住在不同城區,又在不同學校上學,已經很久不見,十分想念。周末的`時候,我隨父母親去苗山土菜館參加苗家人聚會,便順道去大寶家住了一宿。
走進大寶家,只見墻上掛著一把小蘆笙,這是苗家人的標志物,它象征著吉祥和幸福。見我到來,大寶異常驚喜,立馬把我迎進自己的房間,順手就把門關了起來。
因為天氣寒冷,我們便脫掉鞋子,鉆進被子里,在被窩里打手電照明,說悄悄話。大寶說,最近有些煩惱,主要是同桌的她學習成績很好,每次考試都比自己好,壓得喘不過氣來,不知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興趣課太多,雙休日成為勞動日,沒有時間與小朋友一起玩,無聊得都快變成老爺爺了;父母親把電腦管得太嚴,有難題、有苦惱無法上網找小朋友聊聊,找父母親論理,又論不過他們,真是白白焦急。
我聽了很有同感。我對他說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主要是姐姐不在南寧,學習和生活遇到困難,不知找誰解決;在班上,我喜歡的同學,他們不喜歡自己,而自己不喜歡的同學,他們又老來纏我,搞得十分狼狽;最近一次考試,數學答錯了題目,只得70分,又被老爸狠狠地罵了一通,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來,就對他說,最近偷偷地下了決心,設法寫點東西,掙點稿費,好買一部手機,這樣,有煩惱、碰困難就可以直接找姐姐了。大寶聽了,也感到很高興,他問我怎么寫稿子,我對他說,不用擔心,隨便寫什么,寫好了就交給老爸,他懂得處理,我曾經跟他去報社領過稿費,潘叔叔給了我一百多塊錢呢。
我們聊了一個晚上,直到天亮了還有說不完的話。我喜歡大寶,更喜歡和他一起談論自己煩惱的童年,希望寒假早日到來,這樣我們就可以住到一塊了。
習俗的作文 篇7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習俗的作文 篇8
要說我最喜愛的習俗嘛, 就一定得先說說我最喜歡的節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多,有春節,端午節, 重陽節,中秋節和清明節等,各種節日習俗更是不勝枚舉,可是我最喜愛的節日卻是元宵節。你可能要問了:元宵節既沒有紅包拿, 又沒有月餅吃,它有什么好的呢?哈哈!元宵節雖然沒有這些,可它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習俗:猜燈謎呀!
元宵節那天, 鄰居蘇欣打電話約我一起去小區猜燈謎。什么?小區里也有猜燈謎活動?今年還是頭一次呢,一定得去捧個場啊!我連忙捧著電話:去, 一定去!
到了小區中央, “哇噻,好多條燈謎呀!”只見從小區中央最粗的樹到小區綠化帶盡頭的那棵樹中間,有一根細得幾乎看不見的繩子, 上面密密麻麻掛滿了彩色的燈謎紙片。我一眼就看到了一條:翹翹板(打一成語)。腦子里立刻浮現出小時候玩翹翹板的情景……對了!我眼前一亮:“此起彼落!”我和蘇欣幾乎同時說出這個成語,同時奔向那條燈燈謎——“嘶!燈謎被我們撕碎了……
后來, 我一連猜中了七條, 抱著七包湯圓(獎品)繼續猜最后一條:兔子請老虎(打一成語)自投羅網?不對!自找罪受?也不對!唉~這么難的.燈謎誰能猜得出來?咦?對了, 這可能跟十二生肖有關系吧……我的眼睛“滴溜溜”一轉,“寅虎”、“卯兔”……對了!“寅吃卯糧!最后,我抱著我辛辛苦苦得來的“戰利品”----八袋湯圓,滿心歡喜地回家了……
從那天起, 元宵節猜燈謎就成了我最愛的習俗了!
習俗的作文 篇9
說到節日,我會不假思索地想起端午節,說到端午節,那大家肯定會不約而同地想起賽龍舟和包粽子這兩大習俗。今天,哦就帶你們去看看我的端午節是怎么過的吧!
上午,我們一家人一起去看龍舟比賽。只見龍舟選手們各個身材魁梧,身強體壯,比賽開始了,“怦”的是一聲槍響,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沖出起跑線。只聽岸上的人大聲喊著:“加油!加油!”就連我也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快看,快看!那只龍舟快要贏了!”只見第一名的龍舟“嘩”地一下沖出了終點線。有趣的.龍舟賽就在一片歡呼聲中結束了。
吃過了中午,我們一家人呆在家里也怪無聊的,我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點子:“都是端午節了,我們是不是該包些粽子吃?”“好啊好啊!”家人們連聲應道。說干就干,爸爸趕忙去菜場里買來糯米、肉和粽葉。
材料都準備好了,我便開始學奶奶包粽子。我先觀察了一下奶奶是怎么包的:先把粽葉卷成漏斗壯,然后在里面放一些糯米,接著又把肉放進去,最后再把它包住,用繩子綁緊。看的簡單,做做也太難了點,我狀態百出——一會兒粽葉破了,一會兒糯米漏了,一會兒肉掉了……這粽子就象調皮的孩子一樣,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個粽子包好,“哎,累死我了!”我連聲說道。一個小時過后,我的粽子終于出爐了,雖然看上去和奶奶包的粽子簡直是天壤之別,但是我吃著覺得特別的香,因為那是我自己包的。
我喜歡端午節的習俗,因為它不僅可以讓我們看到精彩的龍舟賽,還可以讓我們自己動手包粽子、吃粽子。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習俗的作文(經典)10-28
習俗的作文(精選)10-29
習俗的作文(精選)08-26
(經典)習俗的作文09-19
[精選]習俗的作文08-31
習俗的作文(經典)11-13
(精選)習俗的作文12-12
習俗的作文01-23
習俗的作文[精選]12-29
習俗的作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