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的作文錦集[9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習俗的作文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習俗的作文 篇1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七夕神話圖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除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東方情人節。那么在七夕節那一天,各有什么習俗呢?人們又會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慶祝這一天呢?中國吃網整理搜羅整理了一份關于各地七夕節習俗。
山東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廣西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瑯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功夫,比高下,看誰的制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節吃什么?
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習俗的作文 篇2
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是我們壯鄉的傳統節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時間在飛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來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興了。
晚上,我媽媽就開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準備。首先看見媽媽拿來紅蘭,炒了一下就滾了熱水,就把紅蘭泡入水中,媽媽就用手拿紅蘭,不過多久,紅蘭便冒著熱氣,水變成了紅紫顏色的了,香透了。我心里想……彩媽媽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紅蘭水,等到明天早晨蒸。聽了媽媽說明天蒸,我焦急了。但還是得明天吃上這香噴噴的糯米飯,因為明天是“三月三”嘛,這只是準備。然后,媽媽做另一種食品,就是雞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床來,穿上衣褲就聞到一股糯米飯的香味。于是,我趕忙來到廚房。早起的媽媽見了我說:“快快來吃糯米飯了。”我興奮地歡呼起來,擰開飯的蓋,哇,好香啊,只見飯里乘著美麗的糯米飯,有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飯,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了一會兒,媽媽又遞給我雞蛋,我驚喜極了。于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雞蛋來。原來這些美味食品是媽媽一清早起來做的。我想:“……”這天,有的`小孩子還結了個雞蛋網,掛在胸前,網里放著個紅通通的雞蛋(那時**)。我們還拿著雞蛋,和別的同學斗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們為什么要做各種顏色的糯米飯,肯定是它表示著使人們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吉利的含義吧!雞蛋呢,也許是祝愿我們小孩呢感快長快長,健康成長呢。
習俗的作文 篇3
4月26日,我來到了云南瑞麗。到了這里,當讓要聽聽傣族的習俗:
在傣族,人們都很信仰神佛。傣族女人都想生女孩,因為女生是賺錢貨,而男孩則是賠錢貨。小孩子在成長中就慢慢的會傣語、漢語和緬甸語,男生長大要出家當和尚,再娶老婆,成了花和尚,然后在家帶孩子,不然人家會笑話他,他在村子里也就抬不起頭來了。女生長大要種田,但是全部的錢$_$要交給女人。戴眼鏡的男人叫“眼鏡貓”。女人們喜歡嫁給個子高高的,稍有一點啤酒肚的眼鏡貓,因為戴眼鏡就感覺很有學問。像這種男人嫁給女人家只要干1年半的苦力活,否則就要干3年的苦力活!男人們喜歡皮膚黑,頭發黑,(只要用淘米水放幾天,然后和檸檬汁摻在一起就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發了)身材細的女人。傣族人也喜歡帶銀手鐲、手鏈,銀皮帶,銀勺子,銀碗,銀項鏈,銀梳子。女人一生只有兩條銀皮帶,一個是老乖送的.(老乖是老公的意思,人們希望他們越來越乖,越來越聽話),想讓你身材變細,還有一個是父親送的,想讓你早生小孩,生完寶寶后,這里的女人身材也保持的很好,傣族的銀手鏈如果發黃說明你寒氣太重。你哪里疼、酸的話,只要你用銀梳子摻白酒在疼的地方刮一刮,幾天就見好了。
習俗的作文 篇4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習俗的作文 篇5
三月三是我們的傳統風俗。三月三這天要吃地菜煮雞蛋,傳說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為了能讓人少受些苦難就命觀音菩薩灑一些仙水。一種名叫地菜的植物吸收了這些水,變得有靈氣了,在三月三日這天吃了地菜煮蛋就能除去痛苦,這個傳說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這兒的人大多在農歷三月三都會吃地菜煮雞蛋,除了吃煮雞蛋還要喝地菜煮出來的湯。爺爺奶奶說:“農歷三月三,薺菜當靈丹”。這個薺菜就是地菜,到現在我們還保留著這個傳統的習俗。
習俗的作文 篇6
要說我最喜愛的習俗嘛, 就一定得先說說我最喜歡的節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多,有春節,端午節, 重陽節,中秋節和清明節等,各種節日習俗更是不勝枚舉,可是我最喜愛的`節日卻是元宵節。你可能要問了:元宵節既沒有紅包拿, 又沒有月餅吃,它有什么好的呢?哈哈!元宵節雖然沒有這些,可它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習俗:猜燈謎呀!
元宵節那天, 鄰居蘇欣打電話約我一起去小區猜燈謎。什么?小區里也有猜燈謎活動?今年還是頭一次呢,一定得去捧個場啊!我連忙捧著電話:去, 一定去!
到了小區中央, “哇噻,好多條燈謎呀!”只見從小區中央最粗的樹到小區綠化帶盡頭的那棵樹中間,有一根細得幾乎看不見的繩子, 上面密密麻麻掛滿了彩色的燈謎紙片。我一眼就看到了一條:翹翹板(打一成語)。腦子里立刻浮現出小時候玩翹翹板的情景……對了!我眼前一亮:“此起彼落!”我和蘇欣幾乎同時說出這個成語,同時奔向那條燈燈謎——“嘶!燈謎被我們撕碎了……
后來, 我一連猜中了七條, 抱著七包湯圓(獎品)繼續猜最后一條:兔子請老虎(打一成語)自投羅網?不對!自找罪受?也不對!唉~這么難的燈謎誰能猜得出來?咦?對了, 這可能跟十二生肖有關系吧……我的眼睛“滴溜溜”一轉,“寅虎”、“卯兔”……對了!“寅吃卯糧!最后,我抱著我辛辛苦苦得來的“戰利品”----八袋湯圓,滿心歡喜地回家了……
從那天起, 元宵節猜燈謎就成了我最愛的習俗了!
習俗的作文 篇7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結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習俗的作文 篇8
南京人對過春節是極為重視的,尤其老南京人。
老南京過春節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九個字:圖吉利、討頭彩、盼來年。除夕那天,老南京要祭祖、守歲、吃年夜飯等等。
臘月二十四就開始忙年了。炸蘿卜圓子、豆腐圓子,做年糕、蒸饅頭、準備各種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年三十中午開始,家家清掃門窗,貼春聯、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飯、包餃子、守歲。
還有一些老南京過年必吃的,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歲、吃年夜飯等等。守歲時,要吃一種甜羹,又叫福壽湯。這湯由紅棗、蓮子、荸薺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壽的意思。初一吃餃子不是南京人的'傳統,而是吃元寶蛋(就是茶葉蛋),客人來了,一定要吃一個。另外,要給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個歡喜團(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曬干,搓成一團),寓意甜甜蜜蜜、歡歡喜喜。
三十晚上要燒兩條鯽魚兩條鰱子魚。燒好的魚放到家里的箱幾上,等到過了小年(元宵節)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還要買8條活鯽魚養起來,以此寓意年年有魚(余)。年三十中午開始,家家清掃門窗,貼春聯、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飯、包餃子、守歲。
南京人過去歷來有燒素什錦的習俗。現在不少飯店都有現成的賣,小夫妻不會費那么多事,一件一件地買來,擇好洗凈,只到超市便可稱到現成的熟什錦了。但城南有老人的家庭依舊在炒,且十分講究,什么薺菜、黃豆芽、藕、針菇、金針、木耳、芹菜、菠菜、胡蘿卜絲……有十幾種之多,炒是一樣一樣地炒,然后匯總攪拌。黃豆芽像如意,薺菜與聚財諧音,所以是必不可少的。大致就這些了。
習俗的作文 篇9
云南的春節雖不及北京那么熱鬧,也不及紹興那么多樣,但卻也隆重非凡。從除夕到初七,云南一直沉浸在濃郁的年味中。
云南分為好幾個少數民族,傣族和彝族在其中占極大的部分。在楚雄途經彝族家庭,一大塊碧綠的,用草鋪成的,厚厚的毯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它如同一塊平坦的,柔軟的草地一般。撫摸著,一陣舒適隨即襲來。據彝族老人介紹說這草毯是使家人能在下一年有個平平安安,風調雨順的“好兆頭”。那夜是除夕,彝族老人盛情邀請我們一起入席,坐在那塊草席上,吃著熱騰騰的年夜飯,那滋味可別提有多幸福。
年夜飯中有牛肉!羊肉!魚肉!豐盛的佳肴中透露著彝族人民對春節的喜愛和重視。飯后,彝族的男女老少還得圍著篝火翩翩起舞,飲酒作樂,通宵達旦。他們穿著鮮艷的`禮服唱啊!跳啊!還不時端上一些“美味”。突然,媽媽驚叫一聲:“這不是我們小時候常吃的手工花生嘛!”我忙向媽媽請教,媽媽這才娓娓道來。原來,這種花生在媽媽小時候盛行。但漸漸也就因為太麻煩,就不再炒了。從那以后,人們漸漸在記憶中對它也就淡褪了顏色。萬萬沒想到,在這兒竟能品嘗到兒時的滋味。媽媽激動不已!我也趕緊拿了一顆嘗嘗,香甜柔軟的感覺沁人心脾。因時間倉促,我們無法去看精彩的斗牛,斗羊表演,但彝族這種獨具特色的民族風已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
在前往德宏州傣族時,我的心一直嘭嘭直跳,因為我對傣族這個神秘的少數民族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猛然間,一陣嘹亮的歌聲將我喚醒。傣族的大門就在這兒敞開了!入內,必須將鞋子脫去,其中還有許多規矩,顯然傣族在少數民族中家教堪稱嚴厲。熬到下午2點,才開始吃中飯。咦!這第一道花花綠綠的菜是什么?我一臉疑惑地瞟了瞟正在上菜的傣族小卜少。小卜少笑著介紹道:“這是我們當地有名的`土鍋子'。在我們這里可以算是美食了,也就在新年幾天才可以吃到!”這土鍋子的外表是用黏土做成的,它是用炭燒的。鍋底的綠色是用青菜做成的,傣族人希望把青菜燒成像長條餅干那樣,預示著長長久久。青菜上面鋪著一些肉類和水果。我嘗了幾口,甜滋滋的卻不帶一絲油膩,柔軟卻不帶一絲厭倦,美味縈繞在舌頭仿佛不忍離去。飯后,幾位傣家少女為我們跳起了喜慶的節日舞蹈《邵多麗》,她們如同一只只飛翔的鳥兒為人們帶來了春的氣息,精湛的舞藝令人們如癡如醉。直到結束,人們還沉浸于此,無法自拔。
就這樣云南的春節在人們的歡笑聲中悄然離去。土鍋子、草毯、手工花生、邵多麗仿佛為云南的春節披上了一件獨特的衣裳,令人回味無窮!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習俗的作文08-06
習俗的作文(精選)08-26
[精選]習俗的作文08-31
習俗的作文【精選】09-18
(經典)習俗的作文09-19
習俗的作文(經典)10-28
[經典]習俗的作文11-19
習俗的作文[精選]12-29
習俗的作文07-29
習俗的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