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數感培養(yǎng)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論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總體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fā)展抽象思維,并且在內容標準的幾個階段都闡述了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問題。
什么是數感?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一些錯誤的結果。如:,等。出現(xiàn)這樣荒唐的錯誤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學生缺乏相應的數感。
數感是人們對一些數量的直觀感受,建立數感可以幫助人們用數學的眼光思考問題,并判斷一些結果是否符合常規(guī)。培養(yǎng)數感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數學化和抽象化的數學觀點,學會運用數學進行預測的能力,以及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數學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大多數學生將來都不會成為數學家或數學工作者,但每一位學生都應建立一定的數感,這對他們將來的生活或工作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甚至數感能成為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呢?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學習,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聯(lián)系實際,獲取數感。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要和數學打交道的。因此,數學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索并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例如:在學習冪的運算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有多大,可以讓學生先測量1千克米有多少粒,再讓學生算算粒米大約有多少千克。假設一個家庭一天吃1千克大米,那么粒大米夠這個家庭吃多少天?通過這樣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思維活動,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使抽象的數據具體化、生活化,從而使學生從生活中獲取一定的數感。
二、合理估算,形成數感。
數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合理的猜想與估算,只有在不斷的猜想與估算中,學生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數感。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看到一個陌生人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有多高,多大歲數了,這些其實都是數感在起作用。一個數感好的人,能比較準確的猜出人的身高及諸如此類的數據。因此,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對周圍的事物進行猜想。如:黑板有多長,教室有多寬等。通過這樣的活動,久而久之使學生對數感的積淀加深,更有利于知識和靈感的生成。
三、建立模型,強化數感。
當學生對數感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可進一步深入探討實際問題中蘊含的關系和規(guī)律建立模型,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數感。只有把數感的建立和數學模型的建立結合起來,才能有助學生整體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比如:在向學生介紹高斯是如何計算1+2+3+4+5+……+100的結果后,可再讓學生進一步計算1+2+3+4+5+……+n并將結果作為公式記住。
四、拓展應用,升華數感。
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讓學生感受到數感對解決問題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這時,應鼓勵學生多運用數感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不僅要去解決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對于一些看似與數學無關的問題,也要讓學生試圖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比如:某彩票的中獎率是1﹪,買100張這樣的彩票是否一定會中獎等。只有在不斷的實際應用中,學生的數感才能提高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總之,數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思考、交流等活動中,豐富自己的數感,從而為進一步學習更高深的數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重視數感培養(yǎng)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論文】相關文章: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主動發(fā)展12-06
重視實驗教學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論文01-28
重視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論文01-21
小學數學促進遷移,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論文12-05
小學生數感的培養(yǎng)論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