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近義詞的區別(2)
1,“干、乾、幹、榦”的區別
在古代漢語中,“干”、“乾”、“幹”是完全不同的三個字,各不相通。在古書中,“干”的本義是“盾牌”,《方言》九:“盾,自關而東或謂之干。”“乾”本義是“天”,后表示“沒有水分或水分很少”,如《孟子盡心下》:“然而旱乾水溢。”“幹”的本義是“動植物軀體的主要部分”,后引申為“才幹”。兩個字都不寫成“干”。“榦”的意思較固定,《說文》:“榦,筑墻端木也。”本義是“筑土墻時兩邊所用的木板”,后來也表示“樹榦”。“乾”和“榦”在樹榦的意義上通用,但是才幹的“幹”一般不寫成“榦”,現在都簡化成“干”。四個字讀音也不一樣,“干、乾”讀音為平聲,“幹、榦”讀音為去聲。
2,“饑、饑、饉、餓”的區別
在古代漢語中,“饑”的本義是“肚子餓”,“饑”《說文》:“饑,谷不熟為饑。”本義是“饑荒,年成不好”,在先秦不能混用,到后來才逐漸通用,都寫成“饑”。“饉”也指饑荒,但程度更深,《說文》:“饉,蔬不熟為饉。”本義是“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連用時“饑謹”兩個字并無區別。“饑”是指“一般的肚子餓”,《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饑不餓。”而“餓”的程度較深,《說文》:“餓,饑也。”本義是“嚴重的饑餓”,指沒有飯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脅,不當一般的“肚子餓”講餓,如《六書故》:“無食久餒也。”《正字通》:“餓,甚于饑也。”現在漢語仍有“饑不擇食”“餓死”等用法。
3,“冠、冕、巾、弁、帽”的區別
在古代漢語中,“冠”是會意字(從“冖”、從“元”、從“寸”)。本義是“帽子”,后來作為帽子的總稱。《說文》:“冠,弁冕之總名也。”如《明史海瑞傳》:“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冕”是帝王、諸侯、卿、大夫等貴族所戴的禮帽。《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如《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弁”是指“用皮革做成的帽子”。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不說弁而死于崔氏。”而“巾”并不表示帽子,《說文》:“巾,佩巾也。”本義是“手巾、佩巾”,《禮記內則》:“盥卒授巾。”也指“纏束或覆蓋用的織物”,如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后來指“扎在頭上的織物”,即“頭巾”,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巾”常和“冠”、“帽”合用,如巾冠(巾和冠)、巾帽(頭巾和帽子)。“帽”是后起字。從巾,冒聲。巾是絲織品,表示材料。字本作“月”,象帽形,又作“冒”。
4,“偃、僵、仆、跌、斃”的區別
“偃”是形聲字。從人,匽聲。《說文》:“偃,僵也。”(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本義是“仰臥,仰”。“僵”也是形聲字。從人,畺聲。《說文》:“僵,僨也。”本義是“仰面向后倒下。”如《呂氏春秋貴卒》:“鮑叔御公子小白僵。”“仆”的本義是“向前跌倒”,《說文》:“仆,頓也。”(頓:跌倒。)朱駿聲曰:“前覆曰仆,后仰曰偃。”如《漢書陳遵傳》:“頓仆坐上。”從“倒下”的含義上來講,“偃”和“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斃”(斃)也是形聲字,從比死,敝聲。本義是“倒下去。”常常指因病或受傷而倒下去(包括“偃”、“僵”、“仆”),如《左傳哀公二年》:“鄭人擊簡子中肩,斃于車中。”“斃”后來才引申為“死”的意思。如《左傳僖公四年》:“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跌”是形聲字。從足,失聲。《通俗文》:“失躡曰跌。”本義是“失足摔倒。”如《漢書晁錯傳》:“跌而不振。”注:“跌:足失據也。”現在仍有“偃旗息鼓”、“前仆后繼”、“暴斃”、“擊斃”、“僵偃”(仰臥不動)、“僵斃”(倒下死亡)等詞語。
[古代漢語近義詞的區別(2)]相關文章:
3.喜歡與愛的區別
5.順利的近義詞
6.方便的近義詞
7.果然的近義詞
8.往往的近義詞
9.聞名的近義詞
10.誤解的近義詞